设置

关灯

第二百一十章 明 查

    虞允文接着又了解到赵抗选拔人才的几条途径,他想后也觉得颇有道理。科举只能看出写文章的水平,与行政能力并无多大关系。虽说强者恒强,文章好的一般办事能力也不会太差,但浪费了大量精力在无用的事情上,的确是很大的损失。

    其实虞允文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十来岁时文章诗词与书法就已经相当有名,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每个方面都很有希望成为大家。但是虞允文深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在那些方面造诣再高,对国家对民族又有多大的用呢?于是他就将精力转移到兵法、理民、形势分析和道德教化上,即是为将之道与为相之道,在他看来,这些学问显然更为重要。

    其实赵抗与他倒是有些不谋而合,只是赵抗似乎做得太过了点,想想一个部级的大臣写的文章水平,与一个小吏差不多,是很影响威望的,其实对其做事也是有妨害的。过分务虚固然不对,但务实过了头也一样不好啊。

    书店老板还告诉虞允文,现在淡水建了招贤馆,虽然不包食宿,但是在那里可以获取想要的各种资料,比如所有法律制度的原文,县级以上官职表,第一次统计的户籍档案等,全都对外开放,这也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按赵抗的说法,是为了让那些人才更好地了解赵国,这样等他们担任要职后,便能更快地适应。听到这里,虞允文才发现原来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早知道这样,当初就先去招贤馆把资料看完,再到其他地方进行深入调查了。好在台湾岛并不大,虞允文和时俊便告辞离开,再次前往淡水。

    回到淡水以后,虞允文来到招贤馆,很容易地就要到了各种资料。当然限制还是有的,就是只能在里面看,不能带走,要不然真不知道得印多少份才够,但这对过目不忘的虞允文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期间赵抗还来了一次,接见所谓的人才,可惜虽然也有几个实用性的人才,但他想要的邦国柱石却仍然没有出现。而虞允文打算等调查结束后,才通过自荐求见赵抗,以完成他此来的使命。

    在这十多天里,虞允文掌握的资料越多,对赵抗的才能就越是惊叹,可惜,无论如何,他的基本评价是改不了的,“不忠不孝”,事实上这点也并没有冤枉他。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一心要做忠臣孝子的虞允文来说,尽管现在对赵抗已经有了相当的兴趣,他依然没动过哪怕半点为其效力的心思。

    即使在查阅资料期间,虞允文也没停止走访百姓,毕竟在他眼里,百姓的评价才是最公正的。书店老板因为赵抗而得益较多,相对来说却几乎没受到多大的损害,对赵抗自然溢美之词较多。但正如虞允文所料,赵国的居民中,也有相当数量因为赵抗失去了亲人,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评价自然就要差得多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虞允文正是要同时听取两方面的意见,以更准确地了解赵抗这个人。尽管百姓对赵抗褒贬不一,但对于赵抗的公正守信,居然没有一个提出异议。而且即使那些整天咒骂赵抗不得好死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当然严苛法律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就另当别论了。

    接着虞允文又先后走访了武庙、孤幼收容所和几个下级学院,真可谓大开眼界。之所以没去最好的轩辕学院,是因为只看一个学院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还不如多观察几个普通的学院更有参考价值。

    看到络绎不绝前往武庙参拜的百姓,虞允文对赵抗巧妙地将民众拜神的**转化成尚武民风的做法非常赞赏。而且由于当兵可以为家庭带来巨大的利益和荣誉,青年们踊跃参军的景象,也令虞允文唏嘘不已。

    “要是大宋当初也能这样,又怎么会有靖康之耻呢!”。在走访孤幼收容所时,虞允文了解到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可以享受的抚养和教育,相当于收入中等的南宋城市居民独生儿子的水平,而且男孩女孩待遇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