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一十六章 纵论天下(下)

之所以易守难攻,无非两点,瘴气与多山地形。而瘴气的问题我们早已找到解决办法,不然你以为我们赵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啊!方法很简单,就是砍光森林和填平沼泽,这样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瘴气的危害。当然,那是攻占以后的事了,事实上台湾的气候与其颇为相似,赵国的军队又有南洋作战的经验,对瘴气的抵抗力比南宋军队要强得多,基本上是可以无视的。多山地形才是真正的麻烦,只要他们分兵把守各个天险隘口,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问题是,如果有一支军队,能攀越无路的高山呢?大理国的国境线如此之长,他们能防得过来吗?而很不巧,我的近卫师就是这样的军队,所以征服大理国远比你想象的要容易。但是,占领容易,守住难,大理国的汉化程度已经相当高,族群上与我们也相差不大,所以问题不在于汉化上。中原人一直看不起那些穷乡僻壤,所以中央政权派驻那里的地方官往往横征暴敛,激起民愤,结果不出五十年就又被赶了出去,前面那么多的钱粮和士兵都白费了!所以,这第一任地方官极其重要,如果用人不当就会前功尽弃!”

    “殿下高见,”,听到这里虞允文也深表叹服,他接下话题说道,“至于地方官嘛,大宋境内官员如此之多,找几个清正廉明又知道变通的倒是不难,至于朝廷派谁去嘛,殿下到时候可以再想想办法,必要时施加些压力也是可以的,毕竟事关重大啊。”

    赵抗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说完大理国,接下来虞允文就说起了吐蕃,吐蕃曾经是一个国家,但现在已经四分五裂。随着佛教传入并在吐蕃扎根,吐蕃目前已经成了一个靠着佛教维系起来的松散联合体。吐蕃本土地势极高,是真正的易守难攻,从古到今,还没有一直军队成功攻上吐蕃本土的。仗着地利优势,吐蕃人又骁勇善战,很容易便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即使是大唐极盛时,对吐蕃也是以拉拢为主,尽量避免触怒他们。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大衰,吐蕃便乘势而起,疯狂扩张,领土扩大了一倍有余,后来甚至多次攻击中国本部,唐末连国都都被吐蕃人占了两次,可谓奇耻大辱。

    佛教传入后,吐蕃人的攻击性大为收敛,不久便都退回了本土。尽管如此,他们尚武的民风并未有明显的改变,仍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虞允文的结论是“吐蕃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威胁,不过万一被敌对势力拉拢或挑唆,便会变得相当麻烦,地理上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还是想办法将其控制住比较稳妥。在下的看法是,既然吐蕃崇尚佛教,不如从这方面入手较好。”

    虞允文很明显还不知道赵抗如今可是佛教高僧口中的“佛敌”,说出的办法形同废话。但赵抗并未生气,只是淡淡地说明了自己和那些宗教界人士的关系很糟糕,另外他同时说道,“没有武力做后盾,总是不可靠的,从没人攻上去过吗?那是以前罢了!”

    虽然有些保留意见,但虞允文内心深处其实很赞同赵抗的说法,不过“攻上”两字可不像说的那么轻松!

    讲了一夜,话题终于要回到大食上来了,而此时天色已经大亮,赵抗不想中断这次难得的会谈,便派人通知那些大臣今天的朝会取消,让他们忙他们自己的事去。

    虽然一夜未睡,但不知道是两人都精力过人,还是谈得兴起所以不觉得累,此时两人都没露出半点疲惫的神色。赵抗吩咐好后一回来,虞允文便继续说了下去。

    “大食的问题必须解决,但要彻底解决,目前赵国还没这个实力。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让两国的关系暂时恢复和平。大食人也是欺软怕硬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示好他们只会认为赵国软弱可欺。所以必须尽快发动一次大的战役,将他们打疼了,然后再稍稍出让部分利益,应该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了。用养猴人的话来说,这叫打记棒子给块糖。”,虞允文很快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