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正 文 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德村

    “伦理道德之所以能够作为律法的有益补充,正是由于它没有强制性,而儒家礼法过度拔高了伦理道德的作用,很多犯禁之人甚至被逼得自尽身亡,这一点在理学兴起后尤为明显。这样一来,使得伦理道德在很多领域与律法的作用相重叠,后果就是民众无所适从。而对民众来说,伦理道德的影响力本就远大过律法,这就意味着在民间,伦理道德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律法的作用。但是伦理道德和律法不同,它缺乏准确的量刑标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令很多罪不至死的人被活活逼死。而且那些人会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以道德上的瑕疵来抹杀他人的实际功绩。而这种权力又掌握在文人手中,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武将相当不利,更何况军队中常有变故发生,本就不可能像平民那样严格遵守那些适用于普通人的伦理道德。所以有能力的将领几乎个个都会被挑出毛病,而他们就算还能自保,也会因此而寒心,这对边防力量是极大的妨碍,那便是如今这一切乱象的根源啊!”,痛定思痛的赵抗决定开展一次大的变革,以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在伦理道德这件事上,赵抗早就有自己的想法,既然犯死罪的人他都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怎么那些道德败坏之人反而没有这个待遇呢?要知道,他们的危害可比死刑犯人要小得多了。再说如今正值乱世,本就该唯才是举,当初曹操重用的郭嘉等人,道德上可谓问题多多,但却为曹魏政权建立了罕有的功勋。有这么好的例子摆在面前,赵抗自然就有样学样了。

    而且比起犯罪之人来说,败德之人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也就是说其中的怪异另类之人比例更高。而这种人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工艺技术的研究上,都可能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来,用得好的话,这绝对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另外,由于他们只有在赵抗的庇护下才能避开风口浪尖,所以他们的忠诚心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不久,赵抗就颁布了一道法令,要求各地官吏将当地道德败坏、悖**常之人都送到澎湖上一个新建的村落,让他们在那里定居下来。赵抗对外的解释是,要让他们在那里忏悔和接受思想上的改造,同时这也是对他们的惩罚,而那个村子也因此被称为“败德村”。但实际上,那些“败类”将在村子里接受特殊的教育,其中以军事部分的比例最高,其次则是那些研究中的新技术。

    说起来,这次大灾对那些新发明的研发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相关的研究人员全在淡水,而他们的研究和试验基地也全都位于淡水近郊。其实其他的工匠死伤也相当惨重,光就目前统计出来的,就超过了半数,而各种工坊更是毁掉了接近七成。而新发明的研究人员伤亡率几近百分之九十,其中养好伤后还能工作的不到三成,而那些研究场地则全被毁掉。

    要不是赵抗当初出于对比的想法,备份了大部分资料,那就只能一切重头来过了。看来刘檀说得对,赵国城市的布局很有问题,这些精华部分太过集中于淡水这个国都了,所以蒙受的损失才如此巨大。不过,这个问题在赵国新布局出来以后,将彻底得到解决,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吧,只是这代价未免太大了点

    好在北伐军归国时带回了一万多熟练工匠,再加上伤愈复出的以及新培养出的年轻工匠,赵国在军事类手工业方面的实力最多两三年就能恢复到灾前的最高水平。但这是以牺牲民用手工业为代价的,民用方面估计没有五年恢复不了元气。这也没办法,战国嘛,自然一切资源都要向军事部门倾斜了。

    “败德村”的第一批村民很快就被送到了,居然不下一千人,估计是各地将那些有过前科但已改正的也一并送来了。这些村民刚来时,是疑惧和不安的,他们都以为到了这里肯定会受到如同囚犯一样的对待。但赵抗只是简单地限制了他们出村的自由,村民中大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