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携书信一心投父友,谒候府再上寻访路

    话说苏忆荫出来后,便到厨房找粟妈,把母亲要她去都城送书信的事对她说了。粟妈听说夫人要苏忆荫独自前往都城送书信,顾不上灶上还烧着水,心急火燎跑去找苏夫人。粟妈见了苏夫人马上道:夫人,小姐长这么大,什么时候独自出过门,就连去镇上集市还得我陪着,怎么能让她一个人去这么远的地方。夫人要送什么信,交待给我去就行。我抓紧点五六天就能赶个来回,只是我不在家,夫人和小姐自己要辛苦些。

    苏夫人看起来也是心事重重,但她担心的似乎不是女儿路上的安全,而是其他一些更深远,目前看不见却更令人忧心的事,因此道:粟妈,你别担心,我不会让荫儿一个人去的。我知道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些商队从西域过来,途经青镇,前往都城做珠宝香料生意。其中有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商人,我注意了她四五年,在这四五年中,她每年都带着商队准时来到青镇,又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带着商队经过青镇回去。我和她交往过几次,她为人十分热心,又是商队的首领之一,荫儿跟着她的商队走,路上的安全是可以保证的,这几天她刚好就在青镇。粟妈想不到苏夫人一年只出三四次门,竟在不知不觉中选定好了可以信任的商队,看样子,夫人对小姐离开青镇前往都城的事早有所准备,也许王家的这件事只不过是最终促使苏夫人下定决心。

    粟妈在苏家名虽为仆,实则与苏家母女相依为命,情同亲人,她知道夫人深居少出,一定有自己的苦衷。时逢改朝换代后乱世初定,生离死别是十分平常的事,苏夫人肯和她说这些事,就是没有把她当外人,也许有些事,只能是她们母女两人知道,粟妈不再出言阻挠,只是细心的想了又想,凡出门要准备的东西,一件不落,连夜替苏忆荫准备好,生怕小姐在外受委屈。

    第二天,苏忆荫跟着母亲和粟妈,来到集市找苏夫人所说的那只商队。中国有句古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在古时候,行人出门往往要与人结伴而行,为的是在路上相互照应,免受外乡人的欺负,万一路上遇上盗贼也可以壮声势,使盗贼不敢轻举妄动。往往是前往同一个方向的人,大家相邀一起上路,有在半路就转道他处,有的就在途中停下,在路上不断会新的人加入进来的。这些人中大半是商人,也有探亲的,求学的,还有手艺人,这次苏忆荫跟着一起走的是一只从西域过来的商队。他们在温暖和煦的春天将西方的珠宝、香料、手工艺品带到中原,到了硕果累累的金秋满载着银两和中原的丝绸、瓷品、茶叶回到西域。

    恰好这一日正是商队出发的日子,集市之中十分喧嚣热闹:有青镇本地的要出远门,家里的人来送行,叮嘱些出门要小心的话;有随商队同来的在本地探访过亲友,互道珍重的;还有和本地商家做了交易,交待什么时候来取货,又有商家一边满口答应说些叫人放心的话,一边又托他为其从都城带若干货回来;更有商人这几日来结识了本地的歌妓舞女,竟难舍难分,一头忙乱的要赶路,一头又胡乱应承泪眼婆娑的青楼女子日后定要给她个结果。这番景象是苏忆荫从未见过的,今天见了,只觉十分新奇好玩,东张西望看不够,不知不觉一个人落在了后面。等她回过神来,突然发现娘和粟妈不见了,周围全都是些陌生人,苏忆荫赶上前去,在人群里细细搜寻,就是不见娘和粟妈,苏忆荫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里想:娘和粟妈到底去了哪里呢,正这时听到一个声音问她:喂,你迷路了吗。

    苏忆荫抬头看时,是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男孩子,苏忆荫先点点头又连忙摇摇头,那男孩子见到她如此稀里胡涂,忍不住笑起来,道:你是迷路了还是没有迷路呢。苏忆荫心想:我跟着娘和粟妈来找人,现在娘和粟妈不见了,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她们,应该算是迷路了,可是这里是青镇,我就算找不到娘和粟妈,自己也可以回去,又不

    -->>(第1/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