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十四章 忘了制约

    看着那枪管,天启发现那管壁的铁板厚薄不一,导热肯定不一致,这也是炸膛的主要原因啊!他知道,这是靠铁匠一锤锤砸成的铁板,薄厚当然不匀。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有个较大的轧钢机,把铁压成平板后,再把钢板卷成筒,这就必须再有个卷筒机!枪的部件也不能用大锤砸出来,应该上车床车削,这就应该有个车床。天啊,这得造几样机器啊?造机器,天启还真是门外汉,他想了半天,突然想起了宋应星:“对,把他也叫来,朕和赵士桢加上宋应星这三个臭皮匠,怎么也得把它攻下来!”

    想到这,天启笑了:“他们佛朗机的枪就不炸膛吗?”

    “也炸膛,他们的枪多,打一枪歇一气儿,所以还能用,可咱们面对的是建州女真的马队,你一歇气儿,他们的马队就上来了!”赵士桢不安地说。

    天启高兴了,难得这位专家是从实战考虑的!他安慰地说:“别泄气,朕把宋应星叫来,咱们一起研究,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现在爱卿先去跟孙尚书选厂址,我看就以西山讲武堂附近为妥,便于保卫!”

    赵士桢笑了:“一个铁匠铺,还要什么保护啊?”

    天启立刻严肃地说:“爱卿错了,我们造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不说怕坏人捣乱,就是建州女真和那些泰西人(当时官方对欧洲人的称谓)也都想知道怎么造法,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军队还有什么优越啊?爱卿,这叫科技,科技是生产力,是各国各派竞争的目标,爱卿可别小瞧啊!更何况,朕要建的兵械厂一定是时间上绝无仅有的,是我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我们的敌人会让我们安心生产吗?”

    赵士桢听得云山雾罩:“万岁太有才了,说的话都让人听不懂!”他跪在地上说:“臣明白了,臣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了!”

    第三天,身材颀长的宋应星来了,天启拉着宋应星的手笑着说:“人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朕和二位爱卿就当把臭皮匠吧,咱们一起加把力,造出天下最好的枪,最好的炮,把它献给我们的战士,让我们的战士守住国门!”

    天启的话,让两位大家热泪盈眶,三个人就在天启的书房里,开始了大明火器的研究。后来的史书上把这一研究叫做大明科学院的奠基礼,第一任大明科学院院长宋应星更是把这次研究当成了科学院的骄傲,就连大明皇家兵械厂的第一任掌作赵士桢也说:“那次研究,万岁为我们拓宽了研究思路,为我们打开了集约化生产的大门!”

    ********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成立大明兵械厂的意见竟被内阁给否决了。在家内阁六人,是以刘一燝、李汝华、韩爌、左光斗四人反对,叶向高弃权,孙承宗同意被否决的。反对理由很简单:“造枪不如买枪,与其花那么多的钱,不如花钱从佛郎机人手里买进他们的枪!再说,那个赵士桢懂什么,他是借造枪,在为方从哲造势!”

    天启糊涂了,这造枪和方从哲何干?和造势有什么关联?他把孙承宗找来问了半天,孙承宗才吞吞吐吐地说:“赵士桢是浙党的人,他们担心万岁宠幸了赵士桢,会为方从哲翻案,会让浙党卷土重来!”

    天启恍然大悟,一拍自己的脑袋说:“朕错了,朕错了!忘了制约的关系了!”现在自己用的人全是东林党的人,虽然自己一再说不让他们在朝里搞党同伐异,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忘不了他们那个小集团的利益。为什么乾隆身边要既有和珅又有纪晓澜和刘墉?就是为了平衡,使皇帝处于中庸调解的地位,就是保住皇帝的口说成宪的权力。

    明白了这个道理,他谁也没跟商量,立刻下中旨调阁员刘一燝、韩爌、左光斗三人出内阁,理由是尚书们的担子太重了,还是减轻点负担吧!重新任命方从哲、宋应星、洪承畴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内阁参与政事。他的中旨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