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中国的文学与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繁多,技艺精湛,有许多作品堪称绝活。工艺美术可分为特种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类。

    特种工艺以珍贵或特殊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加工而成,品位高雅。玉雕是以玉石为原料雕刻的作品,艺人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光泽、色彩、形状进行加工,使玉石的颜色与作品的形态巧妙结合,保留和彰显了大自然的魅力。景泰蓝为驰名中外的一种工艺品,因明朝景泰年间生产的蓝釉最为出色而得名;其作品用铜胎支撑,嵌铜丝、镀金银,富丽高贵,主要品种有瓶、碗、奖杯等。

    利用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技艺制作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京剧《挡马》

    戏剧----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它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运用歌舞形式表达剧情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

    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起源于昆曲(昆曲是一种更古老的戏剧艺术)。此种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舞台艺术于十九世纪初在北京形成,经过20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000个以上深具艺术价值的剧目,形成了一套音乐板式和表演程式。继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周信芳、杜近芳等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之后,众多青年艺术家投身京剧表演艺术行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蓉蓉、于魁智等青年演员的崛起,显示京剧艺术后继有人。

    2002年,中国京剧院大胆尝试,将西方交响乐的元素渗入传统京剧,获得业内一致好评。该年度中国京剧的另一件盛事是历时7年之久的355出经典京剧的录像配音工作得以完成,收录了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之间47位著名京剧表演家的精彩唱段,并配以年轻一代京剧演员的表演,使之能够保存并流传下去。

    地方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较为活跃的地方戏曲有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粤剧等。西藏的藏戏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藏民族特色,其表演粗犷豪放,别具特色。

    话剧于二十世纪初从国外传入,自二十年代开始,话剧舞台上开始出现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题材;到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戏剧大师曹禺这一时期的三部曲----《雷雨》、《日出》和《原野》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直至今日,这三部作品仍在话剧舞台上上演,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成立于952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其作品代表着中国话剧的最高水平,其中《茶馆》、《龙须沟》等剧目享有盛誉。近20年来,该院共推出新剧目80余部,恢复上演保留剧目2部,多个剧目久演不衰,场场满座。中国的先锋派话剧已得到较多青年观众的认同。此种艺术表现手法前卫的小剧场话剧,多以当代人的生活为题材,导演孟京辉成为先锋话剧的代表者。

    电影----现实题材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新一轮电影创作**中,《城南旧事》、《野山》、《芙蓉镇》、《开国大典》、《大决战》等成为此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方面,在实现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方面,在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创新方面都有高水准的造诣。此期间,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人的崛起令国际影坛瞩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一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电影人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第六代导演,其代表者有王小帅、张元、娄烨等人。他们的电影作品趋于平民化,大多以纪实手法表现。导演冯小刚成为近期中国商业影片票房纪录最高的代表,其作品叙述的也多是平民故事。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