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古代礼俗

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思,如《汉书。霍光传》:“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子出嫁叫“于归”,又叫归。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宁”。《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就是出嫁,“吾妻归宁”的归宁即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子改嫁叫“再嫁”。

    作者:淋罹烬桎2005----99:29回复此发言

    2古代礼俗

    古代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shu#242;)之言。”“媒妁”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月老”、“冰人”、“代轲人”等。还讲究**相应,选好日子。**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既年月日的天干相连,地支相连,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如《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正相应。”

    古代婚姻有“六礼”之说。六礼包括纳采(商议婚配)、问名(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婚佳期)、亲迎(迎娶)。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

    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合卺(ji)。拜堂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是夫妻对拜。一拜过堂,就算正式结婚了,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而成的瓢,盛酒于内,新郎新娘各饮一卺,表示要同甘共苦、和睦相爱。

    在古文中常见的“结成秦晋之好”就是结成婚姻。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如《西厢记》:“倒陪嫁门,情愿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古书上常见的“琴瑟之好”是说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和谐。

    古代有七出的规定,即男家可依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即休掉。七出的条件是;不顺父母、无子、淫(放纵)、嫉妒、恶疾、多言、盗窃。《孔雀东南飞》中焦母赶刘兰芝的借口就是第一条。女子出嫁后娘家不往回接是不能回娘家的,一旦不经迎接而自己回去就说明出了事,所以刘兰芝的母亲说:“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与妻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一“私”一“畏”说明地位的不同。妻生子为嫡出,妾生子为庶出,嫡出庶出在家庭地位、财产、权利的继承方面是不平衡的。

    3、丧葬

    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服。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叫“殓”,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棺材的套棺叫“椁(guo)”,停棺待葬叫“殡”,即棺材椁埋入地下叫“葬”。如《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墓穴称为“窀(zhu)穸(xi)”,埋土隆起称“坟”。埋葬时用殉葬品,上古有人殉,即用活人为陪葬品,后来用“俑”----象人形的偶像。随葬物品称为明器(冥器)。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或“庐冢”。如《游褒禅山记》所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要穿一定的丧服,有斩衰(服期三年)、齐衰(服期一年)、大功(服期九个月)、小功(服期五个月)、缌麻(服期三个月;缌)五等。衰(ui)就是丧服。《肴之战》说:“子墨衰絰”,絰是丧服上的带子。

    古代出殡时还有唱挽歌的习俗。《记念刘和珍君》中曾引用了陶渊明作的一首挽歌。

    4、宾礼

    宾礼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互相交往时的礼节。“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聘”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使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