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842~949年)

    该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南京、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2)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949~978年)

    该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3)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

    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中心城市的确立对一个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上海及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关系现状

    从空间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呈横‘w‘型,上海位于两个‘v‘的交汇处,江苏的城市位于北翼,浙江的城市位于南翼,北翼的城市多于南翼。就行政级别而言,长江三角洲有国家直辖市上海,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国家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个地级市,共计5个大中城市。

    就城市人口而言,可以把整个分为五个等级:人口大于500万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大于200万的有南京、杭州;00~200万的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50~00万的有南通、扬州、镇江;20~50万的有绍兴、泰州、湖州、嘉兴、舟山。

    以下是以上海为中心,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首位度、中心度和其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分析,讨论上海与周边城镇关系及其重点发展区域。

    就首位度而言,通过计算可以发现这一地区的城市首位度s=3.7(首位度计算公式为:s=第一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第一、二、三产业的首位度分别为l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经济已较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首位度为2.8,相对城市首位度3.7较低,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正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外扩散第二产业,努力成为三个中心的结果。但相对而言,上海的第二产业首位度还是较高,主要因为上海仍保持了六大支柱产业。随着向外扩散的主要趋势,今后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