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服饰文化

的折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决定兜围、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笔将设计图样直接绘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长宽约三十公分下端成圆弧型将颈围的锐角剪去再于两个尖端装上一对花扣以便钩穿金银链条或固定布带子用以系在颈子上。左右两角则用细布带固定并系于腰间。

    台湾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状与图纹上仍有区别。新竹地区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圆弧形;兰阳地区肚兜下端较宽底部呈平直左右两侧则缩成带状。桃园、苗栗客家的肚兜造型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不同的是其肚兜构图讲究饱满、花纹斑斓多为满绣。

    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现存的实物标本中也可见到两种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护腹片此种形式较常见于中部地区及北部客家庄。

    【习俗】

    肚兜在婚礼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每一种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内有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代表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

    在陕西在关中一带肚兜往往伴随着人生礼仪。妇女有喜后母亲和婆家要为快出世的娃娃缝制肚兜。端午节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肚兜儿。未过门的媳妇也会给未来的丈夫做肚兜。壮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年岁也会换上新裹肚儿图个平安;老年人到了“过门坎”的忌年闺女要为老人做裹肚儿祷求长寿。不少地方人死后净身后先给穿裹肚儿再穿寿衣。

    【现状】

    肚兜是民间的传统内衣。近代由于社会的演变西方机织品的引进城市百姓先改肚兜为衬衫、背心。但时至今天偏僻地带尚有穿肚兜的遗习不过只为幼儿制作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见了。

    牛皮背饰

    居住在喜马拉雁山南麓上门隅地区的中国门巴族妇女无论是白苍苍的老人还是天真烂漫的孩子背后都要披一张完完整整的小牛犊皮作为一种装饰。

    背饰的牛皮毛向内而皮板朝处小牛皮的头部各上直抵穿着者的脖子牛尾朝下四肢向两侧伸展。每逢婚礼、节日或迎亲会友一定要换上一张新牛皮就像换新衣一样。

    这种背饰既反映了门巴族对牛的原始崇拜同时又记录了妇女在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因为当地的门巴人男子从事狩猎而妇女则自古以来就从事牧业生产是畜牧业的主体。关于这种背披牛皮的习俗门巴族有两个传说:一说是在远古时藏族统治者把门巴人赶到边远地区并惩罚门巴族妇女背一张人皮后来换成了牛皮。第二种说法是唐朝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后为了避妖辟邪经常背披一张牛皮她曾派人前往上隅播扬佛法还把自己身披的小牛皮送给当地的门巴族妇女。后来门巴族妇女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而逐渐形成了这种习俗。

    长袍大口裤

    长袍多是北方民族的服装大口肥裤则是南方水乡的风采。中国少数民族拉祜族将北方民族服饰的潇洒凝重同南方民族的秀丽典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袍大口裤的服式其女装尤见特色。

    拉祜族的长袍大口裤这一服饰特色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拉祜族是从北方南迁的民族它的先祖是古代羌人。公元8世纪云南南诏政权崛起拉祜族先民被迫大规模南迁至18世纪前拉祜族大部分迁移到云南澜江流域。因此拉祜族服饰中既保留了南迁之前北方的特点又渗入了南方文化的特色。

    拉祜族妇女多着偏襟长袍内穿大口裤。长袍高开衩从腰部开到底部这是青藏高原妇女服饰的特点。而大口裤则是南方民族的常服收紧的腰身宽大的脚角裤脚边的装饰都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别具一格。

    梳高头

    -->>(第5/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