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宫殿

建筑群外有围墙和门。这种高台建筑既有利于防卫和观察周围动静又可显示权力的威严。影响所及秦汉大型宫殿也多是高台建筑。如山西侯马平望古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山东临淄齐城等都有这种宫殿遗址。其中邯郸赵国宫殿遗址有一条明显的南北轴线。陕西咸阳市东郊曾掘出秦都咸阳的一座宫殿遗址它位于渭水北岸高地上即史书所说的“咸阳北阪”上。这一带宫殿遗址密集沿临水高地向东延伸。已掘的一处夯土台基残高约6米面积为45米-6o米推测原是一座依夯土墩台而建的高台建筑其中包括殿堂、过厅、回廊、居室、浴室、仓库等。室内还有火炕、壁炉和供保藏食物用的地窖台面有较完善的排水设施。通过这些可了解战国后期宫殿的概貌。但它只是宫中一所次要宫殿咸阳宫的总体布局还不清楚。

    秦汉宫殿秦统一全国后建造了大批宫殿。据《史记》所载共计关(指函谷关)内3oo处关外4oo处。关中平原和咸阳周围主要的有:咸阳旧宫渭水北阪上仿六国宫室的一连串殿宇咸阳旧宫以南隔渭水在上林苑中建造的信宫(始皇二十七年亦曰咸阳宫后称极庙以象天极是正朝所在为各处宫殿的中心)骊山北麓为太后所居的甘泉宫咸阳旧宫北面“北陵”上新建的北宫等。这些宫殿和周围2oo里内27o所宫观之间有阁道或甬道相连。后来又在渭水南另营宏伟的朝宫别称阿房宫作为主要朝会之所但未完成而秦亡。

    西汉初期利用秦朝残留的离宫----兴乐宫修筑成长乐宫随后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宫作为正式宫殿以长乐宫供太后居住。文帝、景帝时期增辟北宫供太子居住。武帝时在城内北部兴建桂宫、明光宫并在城西上林苑内营造建章宫。各宫占地大而建筑物布局稀疏不像明清所建那样密集、严谨。每殿自成一区。汉代的前殿进行大朝会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所。王莽时改未央宫前殿为王路堂比附《考工记》所载的路寝。建章宫是离宫是宫与苑结合兼有朝会、居住、游乐、观赏等多种功能的新宫殿类型。

    东汉建都洛阳先营南宫后增建北宫两宫分依都城南墙、北墙中隔市区用三条阁道相联宫中各有前殿。汉末桓帝、灵帝时又增筑东、西宫。

    秦汉各宫由于记载简略遗址未经探掘至今未能了解其布局特点。

    魏晋南北朝宫殿魏晋时宫殿集中于一区与城市区分明确。曹魏邺城和孙吴建康城宫殿都集中于城北宫前道路两侧布置官署。两晋、南北朝宫殿大体相沿其前殿受汉代东西厢建筑的影响以主殿太极殿为大朝会之用两侧建东西堂处理日常政务。从南朝建康起各代宫城基本呈南北长的矩形有中轴线南面开三门隋、唐、北宋、金、元的宫城均如此至明代又改为南面一门。

    隋唐宫殿隋代营大兴城于宫城前创建皇城集中官署于内。宫内前朝一反汉至南北朝正殿与东西堂并列即大朝与常朝横列的布置追绍《周礼》古意比附三朝五门南北纵列的布置方式在中轴线上于宫南正门内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唐承隋制仅改殿门的名称。唐长安大内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外朝元旦、冬至设宴会颁布政令大赦外国使者来朝等均在此举行。门内中轴线上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前者为定期视事的日朝后者为日常视事的常朝。五门依次是:承天门、嘉德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这种门殿纵列的制度为宋、明、清各朝所因袭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宫殿布局的典型方式。

    唐高宗时在长安城东北外侧御苑内建大明宫。前部中轴线上建三组宫殿以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又称“正衙”)紫宸殿为常朝(又称“内衙”)。内廷殿宇则自由布置并和太液池、蓬莱山的风景区结合这是汉、魏以来宫与苑结合的传统布局。隋、唐两代离宫也很兴盛重要的有麟游仁寿宫(唐改为九成宫)、终南山太和宫(唐改为翠微宫)、唐时的华清宫等。在赴离宫的沿途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