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章 奇怪的夜访

    一直谈到傍晚,几人方散。郑虎臣仍是意犹未尽,但是姜明却提醒他晚上还有约会,要去赴张府的家宴了。郑虎臣这才省的。

    一路上郑虎臣为姜明讲了张镇孙父亲的一些事情,让他有所准备,到时间不要出了什么丑,闹出点笑话就有损国师的脸面了。

    听着听着,姜明的注意力慢慢的转到郑虎臣身上。突然觉得这个貌似粗莽的汉子有他细心的一面。每每谈及朝中之事,虽言语粗陋却不失为一阵见血之言。见识更是博闻强记,凡事道出如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这一切都和自己记忆中的形象不一样,不禁让姜明产生出浓浓的兴趣。

    一路走到张震孙的府上。早有小厮守在那里等候,见他们来了自领进房内。参见张镇孙父母以后进偏厅用饭。

    张父很祥和的看着姜明,感叹着他的年轻。宴席上不断的劝酒。弄的姜明很是不好意思。

    张镇孙的父亲张翔泰先生是乡里闻名的读书人。老人家饱读诗书,又有建功立业的大志,可惜机遇不佳,一生与功名无缘。

    但是好在儿子张镇孙自小聪慧过人,天赋异秉,聪明伶俐,加上张父管教有方,张镇孙苦心读书,很快便以博学强记而闻名。以知识渊博,文辞畅达,有“神童”之称。十五岁上的乡试,就名冠诸生。二十岁时,就发出殿试夺魁的豪言。这可能是老先生唯一欣慰的事情了。

    果然,状元及第的殊荣,终于落到了他们番禺张家。

    就说婺州之事,城被围了,元军的攻势是那么猛烈,那是守军无法抵挡的。守城的主帅都跑了,他儿子,一个通判,只是助手、一个副职而已,一无主权,二无军权,又岂能保城市的安危呢?

    在这种难以保全的情况下,儿子奉送他两老回乡。当时的情况他是一清二楚的。他是理解儿子的。主事、主军的都已逃离婺州,留下儿子和他两老,又有什么用呢?徒然多贴上三条命。即或父子三人俱死,于城于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他同意儿子带他们回广州。可儿子因此背上恶名,被认定是临阵逃跑而被罢官。这次教训,才使他这个读过书,却没有当过官的爹老子,明白了官是这么难当!现在儿子威名再起,他切望他事业有成,不再背那不忠的恶名。所以对守城的事,百般关注,只愿儿子给家乡父老们留下一个忠孝两全的美名。

    但是广州能守得住吗?

    “唉”,老先生哀叹一声,心道:“那兴化城里大屠城……”。像重锤般地敲击着他的心。张父担心的正是怕万一城保不住,全城就有兴化那种惨遭屠戮的危险!他不敢想象那种惨剧的发生。

    张父陷入了沉思,众人也停下筷子,望着老先生那一阵红一阵白的脸庞。不敢出声。

    还是张镇孙小心翼翼的一句“父亲,你没有事情吧”?才把张父从思绪里拉回。

    看着周围透着关切眼神的众人,张父笑了笑,低头佯作拾起刚刚失神而落地的筷子的机会,轻轻揉了一下发胀的眼睛。

    仍是恢复常色的招呼大家吃饭,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

    饭后照例留客人喝茶,此时,张父看着姜明缓慢的问道:“国师如此年轻,又承担辅佐粤王殿下的大任,不知此来广州,有何打算。”

    “父亲!”张镇孙在旁边低喊了一声,“此事不当你问的”。

    姜明心道张镇孙果然是一个公私分明之人,怕老人难受,忙阻止了,也没有回答,还道是老人是为了儿子的前程。心中暗暗叹息老人的苦心。

    看着儿子拿略微带着嗔怪的眼光,张父没有说话。只是摇摇头,端茶送客了。

    回到张府的住处,姜明立即忘了这件事,与郑虎臣低声商量着下一步的行动。突然心里一动。问郑虎臣道:“现在是什么时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