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355章、贾诩谈儒道(下)

    贾诩的话,让凌巴一下子想到了良多。

    和这个世界的人不同,凌巴所接触到的是完全书面上几乎已经公式化了的“历史”,这意味着他在知道了更多“历史”、把握了大致历史进程的脉络的同时,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把握,就要比当时人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了,不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历史本来就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一俊遮百丑的典型,在后世,若要找到完全客观不带主观因素的“历史”,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凌巴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那些正史偶尔翻翻之外,他更多时候看的都是些野史故事或者是小说演义之类的,或许论“权威性”不如正史,但其中很多东西,也是值得人深思和商榷的。

    关于墨家的记载,正史中其实并不多,毕竟在后来的历史发展里面,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被淘汰了的学说,什么“尚贤”、“尚力”啊之类的,都只能够是在历史类的相关书籍里面看得到了,甚至包括墨门都直接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里面,但在许多的小说当中,墨家、墨门却几乎是“必备”的一方势力,一般来说,也会是作为正面的存在,当然也有例外。

    不过,如果是排除掉了那些小说中的记载、还有那什么“秦时明月”啊、以及在历史书上点滴记载的因素,凌巴对于墨家、还有什么墨门,还真的是几乎没什么了解,就算是后世的时候,他也时常会听说过一个类似于墨门后裔的势力,但从来没有打过交道,而且对方太过隐秘,他包括他的那各方朋友,也几乎没什么人对此有过了解,甚至如果此时不是贾诩自己先提及到了,他还差点忘了“历史”上似乎确实是有这么一茬了。

    不过提到了墨家、墨子,记忆的闸门一经打开,还是有一些他知道的不得不说的故事的。

    据说当年(战国时期)赵国欲攻打宋国----宋国便是墨子的“祖国”,一向爱好和希望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墨子,自然不可能让他得逞,且不说一旦发生战争,而且战场还是在宋国,到时候宋国国民将会遭受怎样的水深火热之煎熬,就说宋国是生他养他育他的地方,他也不可能对此坐视不管、任由赵国“胡来”,于是,他便在此时毅然站了出来,然后几乎是以他一人之力,挽救了宋国举国。

    对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凌巴依稀记得,在中学时候学过的一篇语文课文中就有提到。

    作为战争前的准备工作,赵国当时找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师级匠人公输班、即鲁班,这个人想必后世的人都不会陌生,甚至对他在工艺制造上的认识,比对于墨子、墨门还要深刻,毕竟那句“鲁班门前班门nong斧”几乎已是深入人心了,而且后来的工匠们大多都是以鲁班作为其祖师爷,可没有听说过谁将墨子作为祖师爷的。

    当时赵国请这个鲁班为他们攻城铸造云梯,以及一应的攻城器械,可以说是把对宋国的战争最关键部分,都交到了公输班手中,鲁班畏于赵国势大,而且也确实是有些实打实的好处,所以欣然接下这对他来说并不是太难把握的任务;而就在此时,公输班却遇到了来自于墨子的上门挑战。

    墨子起初并非针对公输班,但在苦劝赵国国君无果之后,他决定“用事实说话”,便和公输班展开了有名的“九梯纵横”的较量,最终当然是以墨子大获全胜而告终,而最后墨子一句意味鲜明的话,也值得后人注意,话里面,正是提到了其下有三千死士,严守以待,并威吓道,若是赵国欲强攻宋国,那这三千死士,将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作殊死抵抗,相比于这些早就视死如归的死士,显然赵国将士的命会更“值钱”,所以最后赵国国君做了妥协,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当然,这也只能够是暂时的,历史便是如此,不过那也是后话了。

    而要说到这三千死士,这恐怕也就是墨子墨门的由来,墨子作为第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