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胭脂四】第1章 明月来相照

    周显德二年夏五月,世宗柴荣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像,收钟钹铎之类铸钱,禁民亲无侍养而为僧尼及私自度。

    佛教史上有所谓“三武一宗之厄”,指的是****历史上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对当时兴盛一时的佛教体系进行的剿灭或限制。历史上曾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这三次当权的君主,碰巧谥号、庙号里都有个“武”字,故合称“三武灭佛”。

    关于诸朝灭佛的原因,说起来不仅因为佛教与道教“孰为上”的宗教之争,也不仅仅因为佛教思想与传统儒家礼仪相悖,其实反佛运动有更深层的政治、经济原因。

    比如身为鲜卑族统治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在他们的时代,汉人将鲜卑族视为“胡”或“戎”,他们欲一统天下,统治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汉族为主要组成的整个华夏民族,用推崇儒学和道教来标榜自己,在思想上向汉文化靠拢是最好的办法。佛教为“舶来品”,北魏太武帝称其为“胡神”、“胡经”,以表明自己非“胡”;周武帝亦表示自己不在五胡之列,故无心敬佛,也是为了显示对汉文化的认同,进而争取民心。

    至于经济原因则是寺院的恶性膨胀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比如唐代,本当艰苦修行、清静无为的和尚们坐拥大量地产,成为大地主,富甲一方。《旧唐书》中形容当时情况为“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僧尼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所费极大,这些耗资。除了帝王的赐予,贵族、官僚、士人乃至一般民众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寺院本身的土地经营、高利贷等世俗手段而实现,帝王权贵动辄将大好良田赏赐给寺院,且不说武则天、太平公主之流,连大诗人王维都曾有把自己的庄园捐赠给附近寺院的记录,而寺院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却能免役免赋,这对社会经济、国家财政收入地恶劣影响可想而知。

    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丁口急剧流入佛门,其结果是,要耕田的时候没有劳力、要打战的时候没有兵源,本应与世无争的宗教组织。竟与世俗社会争夺起资源和财富,甚至于与政权争夺起对社会的控制权,作为有雄心的统治,怎么可能对这种状况坐视不理呢。

    荣哥颁布限佛令就是基于经济原因。他在社会穷困、民生凋敝的情况下,欲一统天下,自然要大力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寺院占据大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展,所以必须加以限制。

    在他地限佛令上。他允许“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对无敕额的寺院,部分予以保留;对欲出家的男女。有限制条件的允许剃度,这相对于“三武”bh:].荣哥已经是极为温和了,尤其比起北魏太武帝坑杀僧人的血腥手段,实在是宅心仁厚呢。他的限佛,并非赶尽杀绝,严格说起来是带有整顿佛教的性质。

    如同史上任何一次改变人民固有生活状况地改革、政令一样,限佛当然也会有反对意见,不过面对反对的声音,他的回答很妙,他说,他听闻佛说身体是妄见,而且主张以利民为先。倘使佛的真身在,如果能造福世人救济百姓,也会愿意把自己地身体献出来施舍众人,何况这些铜像,佛又怎么会吝惜呢!,这在古代/.重臣郑仁诲去世,郑仁诲是治世能臣,深得后周两代君主倚重信任,荣哥去打北汉时就是让他留守京城,对他地辞世,荣哥极是痛心惋惜,欲亲自去郑府吊,结果居然有大臣拦阻“岁道非便、不宜临丧”,也就是说时令不好,不宜去吊丧,荣哥才不理那套呢,照样去哀悼了一场。

    不过,这家伙毕竟“狡猾”,行前先以桃茢做了秀,桃茢是指桃杖与扫帚,是古代常用的辟邪除秽的道具,貌似《周礼》、《礼记》上都有“使用说明”,因为来了这么一手,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他既做了自己想做地事,又得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