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命大案

    曹操扳起脸来,双道冷电般的目光向台下射去,只见说话之人是尚书崔琰。当初曹操初得翼州之时,听闻崔琰甚有才学,不为袁绍所用,便辟为别驾从事。一日他从容对崔琰说道:“昨案户籍,翼州可得三十万众,真是个大州啊!”崔琰正色道:“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同室操戈,翼州百姓方易子而食、暴骨原野。当此生灵涂炭之时未闻王师以仁义为先,存问风俗,救民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这岂是翼州士人所希望看到的?”曹操闻言脸上变色,跪拜受教,觉得此人直言敢谏,便破格提拔,让他教导曹丕读书,曹丕虽然很讨厌这个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的正人君子,但碍着曹操的面子,也不得不对其礼敬有加,摆出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曹操见崔琰教导有方,便对其更加器重,短短数年时间,便官至尚书,实可谓是青云直上。此时他正眉飞色舞,神情激昂,却听到这么一句逆耳之言,不禁勃然大怒,向司马懿瞧了一眼,使了个眼色。

    司马懿道:“季珪之言差矣,魏公爵位可是皇自己下诏加封的,明公三让不可得,这才不得已受之。怎能说是明公逼皇上封已为公?”

    崔琰淡淡一笑,道:“数百大臣连名上表劝进,皇上又怎能不答应,怎敢不答应?这不是威逼是什么,区区三让又岂能塞得住攸攸众口?”

    曹操面色铁青,伸手在桌案上重重一拍,叫道:“崔琰!你……”

    崔琰向曹操瞧了一眼,面色不改,正色道:“皇上虽然暗弱,终究是君。明公虽然英明,毕竟是臣,以臣逼君,岂不是造反?昔伊尹相太甲、周公辅成王二人皆尽忠为国,名扬千古。明公如此倒行逆施,乃董卓、王莽一流,如何能与伊、周比肩?还请明公勇于改过,还政于君,辞去封爵,退守臣位,尽忠竭智,以兴汉室,则刘备、孙权可不战自定。若是一意孤行,久之必有变故,还请明公三思。”

    曹操向来自比伊、周,听崔琰竟将他与董卓、王莽相得并论,气得咬牙切齿,牙关相击,格格直响,伸手指着崔琰,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司马懿道:“季珪不得乱言!你自己也说皇上暗弱,如今便将政事交还于他,岂不要坏事?当年太甲暴虐不明,不遵先王法度,于是伊尹将他囚禁于桐宫,自已摄政当国,主理政事,天下太平。其后太甲悔过自责,伊尹这才将他放了出来。这段故事史有明文,千载之下论及辅政之臣称伊尹,次为周公,可见谁也不以他曾流放太甲为非。我想请问季珪,这又是为什么?”

    崔琰心道:“仲达好厉害!”沉吟半晌,踌躇不答。曹操瞪了他一眼,问道:“季珪为何不回答?”崔琰硬着头皮答道:“伊尹赤心为国,不忍江山社稷败于太甲之手,有负商汤临终嘱托,这才不得已将他给废了。可……”

    司马懿知道他下面要说什么,抢先道:“照啊,如今皇上暗弱,在位期间天下分崩,百姓涂炭,皇上也流离失所,无处容身,若非明公赤心辅佐,怕早已冻死沟渠了,哪能有今日的风光?如今明公不是不打算将政事交由皇上打理,只不过是怕他像太甲一样,胡作非为,倒行逆施,致使高祖传了四百年的江山毁于一旦。明公老诚谋国,这番苦心岂是你能想得到的?还不赶紧住口,退归班部!”

    曹操缓缓地点了点头,微笑不语。

    崔琰心中不服,道:“明公既欲效法伊尹,便当忠心辅佐,岂能急于爵禄,这样做必将惹人物议。”

    司马懿心道:“季珪啊季珪,你难道不知道荀文若的下场吗?我这可是在救你,没想到你不识好歹,竟一再顶撞于我,触怒主公,真是自寻死路。”说道:“既要辅政,必正位号,不然名不正言不顺,如何号令群下?如今明公功德巍巍,伊周莫及,不称王何以号召天下,你们说是不是啊?”

    这帮文武能在曹操统治下混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