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三十九章 蒙古来使

    假的第一天就过得如此快乐、充实,令王锐感到十的确有理由对自己的这个假期都充满了期待。

    只可惜事与愿违,天不遂人愿,第二天一大早,他刚刚吃完早饭后不久,正琢磨着今天进行些什么娱乐项目或和夫人们到哪里游玩之时,下人忽然来报,说是宫里的曹化淳曹公公求见。

    王锐闻言不由得微微一愣,心说这个曹公公也算是个人物了,在历史上后来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偿和京营戎政,称得上是权势熏天,内廷的第一人了。他眼下在小皇帝的身边正得宠,此番能被派来,想必是皇帝有什么紧要之事。唉,想不到只过了一天好日子,烦心的事就又找上门来了!

    他一面暗暗感慨着,一面命人立刻请曹化淳进来。

    王锐的资料一点没错,这个曹化淳正是历史上曾经在崇祯年间权势熏天的那个曹公公。

    曹化淳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专门负责陪伴侍奉当时的五皇孙朱由检。

    天启初年,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待到老魏倒台,崇祯登基后,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负责清理魏忠贤时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两千余案。他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地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崇祯十二年二月,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这是原来历史上曹化淳地情况。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地插曲。

    甲申年。即崇祯十七年。闯军、清军先后陷京。曹化淳当时正在家乡。根本没有参与开城、投降之事。

    然而不知为何。顺天府文人杨博。宛平文人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曹化淳上疏辩诬:“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直到大明灭亡之后。关于开城迎贼之说仍然广为流传。曹化淳阅读南方传来地野史笔记时。见仍有“捏诬之语”。深恐自己这口“黑锅”会不明不白地一直背下去。甚至是流传万世。

    于是他死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并抄录旧稿《记事言》和《剖陈疏稿》、《告归底册》。分给诸子侄。

    如《忽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综观大明朝历代地大太监,曹化淳应该算是少数为人忠厚地一个了,并没有其他恶迹,但竟然也遭到文人的污蔑,蒙“开城纵贼”之冤。

    “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他终于体会到了文人的无耻,也深切感受到了先前老魏与东林党人相斗时的某些无奈。

    当然,这些都只是原来的历史罢了。眼下王锐已经令历史地车轮改变了原有的轨迹,曹化淳之前地情况并无什么变化,但今后的命运却必然会生改变。别的不说,即使他想再蒙受“开城纵贼”之冤,恐怕也不太可能了!

    自从朱由检登基后,曹化淳的确是像历史上那样被从南京召回,现在已升任乾清宫的秉笔太监,颇受小皇帝的信任。

    不一会地功夫,曹化淳已被引至了大堂。

    王锐在堂外相迎,微一拱手笑吟吟说道:“曹公公别来无恙!不知公公大驾光临,可是来传皇上口谕?”

    虽说适才下人已经说的明白,曹化淳此来并未言明是宣旨,但王锐仍然在大堂外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