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三十二章 宿命

代的人难以接受但在商人的眼中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本身就是一件买卖。

    本来在过去王静辉生活的时空他就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了但空降到这个时代生活了几年后他才现原来他才是这个时代最“时尚”的人。他的心中对用勋章和荣誉来换取金钱没有什么抵触的感觉只是把蒙在事情本质上最后一块儿遮羞布给撕掉的时候让人心中有些不自在而已。不过与中国历史上那些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权力斗争相比较起来这算是最“干净”的交易了。

    现在王静辉手中对商会成员吸引力最大的“鱼饵”便是给为社会公益事业投资的商人授予勋章并且他们的子孙可以直接报考科举考试了。早在两个月之前他便开始做外围工作说服朝廷中那几个威望甚隆的大臣来赞成自己的提议现在看来是到收获果实的时候了。

    王静辉回到知州府后便根据和朝中大臣交换过意见的具体条陈写成奏章让赵公公送给侍卫他们会把自己写的奏章通过枢密院设在这里的通道将奏章以最快的度摆到老丈人的案头上。

    宋朝的执政阶层都是出自士大夫他们的风气和状态直接关系着大宋王朝的兴衰成败同样也被王静辉所关注。来到宋朝后他可以阅读到的资料和亲眼看到地事件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地印象而且大还知道未来六七十年间大宋政治版图变化的大致格局虽然历史已经在他地手中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了。但还是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的。

    自历史上的熙宁变法开始后。反对派和变法派开始地时候还都像两个君子一样但没过多长时间便开始撕下面具。急不可耐的便在大宋的政治泥潭中厮打起来。如果说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为国为民着想而反对赞成某些意见但很快双方便演化成“为了反对而反对”了。朝廷统治高层都是如此更不要说底下的读书人了天下的士林也为之分成泾渭显明的两个派别。

    王静辉知道。本身王安石变法对大宋的经济基础并没有产生多大的破坏作用这些都可以通过时间合适的政策来弥补回来但熙宁变法中士林整体变质才是导致大宋灭亡地祸根之所在。“为了反对而反对”不管对方是不是正确的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士子都能够找出堂而皇之的反对理由名利成为天下士子所追求的第一目标使得北宋晚期这五十年间的士林风气变得极为败坏连一个苏轼那样的人物都没有出现。这和士林风气最好的仁宗时代相比简直是一个鲜明地对照北宋的精华全都在仁宗时代出现了。欧阳修、司马光、苏家三父子、王安石等一大片星座都是在士林风气最好的仁宗时代升起的。

    治国方针上所产生的分歧这并不稀奇但为了权力的争夺而使天下士林整体堕落这还是中国历史上头一次也就是为什么熙宁变法过后还能够造就了如蔡京这样一大群贪官污吏了。现在王静辉已经不是很担心王安石了如果按照原来地历史今年王安石已经执掌北宋朝局已经开始动变法了不过现在他还是翰林学士。虽然影响力不小但在王静辉的眼中只要他趁着英宗赵曙还在位便可以慢慢的施展水磨功夫来改变大宋至少让王安石感到没有必要动变法来解决所有问题就行。

    士林风气的堕落说到底还是北宋士大夫阶层的人格追求病没有深厚的物质经济基业做保障他们不得不在经济上依附皇权。去依附朝廷中的权贵而历史给宋朝士大夫的评价:“汉人尚气好博晋人尚旷好醉唐人尚文好本朝尚名好贪。”尚名好贪的士大夫极为容易滑入“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经过熙宁变法和以后几十年间新旧法派权力的更替使得士大夫大多都屈从于权贵而且在其利诱下将其好贪尚名的劣根性暴露无遗并且恶性展。

    想到王安石让王静辉感到好笑的便是去年他提出来的免役法在楚州和京畿路试行结果权知开封府的曾公著终于受不了了而原本历史上出任这一职位的韩维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