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三十六章 科举

易从中多生变故呢!”

    王雳似乎天生就是个玩扇子的高手一把折扇在他的手中玩得上下翻飞似乎正如他的思维一样敏捷利落。“啪”的一声王静辉通过几天与王雳的相处知道这是他心中有些想法表现的先兆。

    王雳说道:“看来改之对大宋科举考试制度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喽?”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说来惭愧在下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刚才不过是你问起后咱们两人聊到这里所的一点儿牢骚而已不过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应该变上一变观近几十年大宋官员不乏类似晏殊这样大词人但能够堪称能吏的便是百里无一了!为了大宋以后的展培养有能力的官员在下倒是想向圣上进言慢慢的开始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了不知道元泽兄对此有什么忠告?”

    王雳说道:“前段时间我还在汴都的时候便和家父谈及科举考试内容的问题其中倒是和改之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诗赋经帖墨义对国家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无非便是多几个无病呻吟的词人罢了!不过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这度可不能太慢而且罢诗赋经帖墨义后该以哪几本书做为考试的基准这中间又是一个问题!”

    “相对于冒着得罪整个士林的危险来强行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必然会遭到空前的反对这也许会重蹈庆历年间地覆辙。所以缓缓图之相对起来更有效果。也更容易得到士林和朝堂上有识之士地支持!至于选哪几本书作为取士之法这倒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论语》必须居于位----本朝赵普相公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孟子》、《易》、《诗》等经也可入列。”

    王静辉所列地这几本书中《孟子》是专门说给王雳听的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王安石治《孟子》估计在这个时代没有谁能够在《孟子》上面比王安石更有资格言了。而至于科举制度改革到底是激进还是缓进的问题上相信自己把态度表明。就是他老子也不会有什么办法----此时地王安石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远不如自己他现在不过是个翰林学士还不是历史上神宗赵顼手下的参知政事!

    王雳听后虽然知道王静辉所列的《孟子》似乎是在向他们父子示好但也感到了王静辉在这件事上态度坚决基本体现了他“寒暑派”的行事风格----稳妥。王雳也对这种想法是非常赞同的毕竟能够减少风险便减少风险但科举大考每三年才一次就算真的如王静辉所说的那样顺利那要见到成效也需要六年甚至是九年以后了这个时间跨度太长了。王氏父子希望能够以最快的度来培养一批今后能够用得到的人才王安石虽然借着丁忧地机会在金陵收了几个有着同样志向的年轻人做学生但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便有些心急了。

    王静辉看到王雳邹起的眉头知道他对自己这种渐进式的做法不满意说道:“元泽兄所谓欲则不达我辈年龄远比富韩之流要年轻的多。若不能够及时掌控自己说不得不仅事情会前功尽弃而且也会使自己声名受损!更何况你我年龄尚轻只要我们能够推动车轮向前行走终究会平稳到达终点!”

    王雳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虽然他听不进去王静辉的“渐进”之策但也明白在这个问题上只能是王静辉来做主导自己的父亲虽然也能上书言事但满朝上下谁都知道这个驸马一出手几乎很少有被驳回的可能不能不承认由驸马去办这件事成功地可能性要远比自己父亲去办高的多。

    “有总比没有的强!等阿父一朝掌权便不会有这么麻烦的事情了现在还是需要这个‘寒暑派’的驸马来做事!”王雳心中有些无奈的想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驸马地重要性感到过去几天和王静辉相处的时候自己对驸马的态度实在是不够恭敬。想到临来楚州的时候王安石曾经嘱咐过他要对王静辉态度谦恭虽然年龄和自己差不多但无论是在官职还是地位上都是和王安石差不多的所以王雳现在才为自己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