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百二十九章 削藩

吐蕃内部因反佛与尊佛的斗争而引起的内乱影响到甘肃地区吐蕃统治集团使其很快分化为两派一派以秦州落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为以恢复王族的地位为名起兵西进。另一派以驻守渭州的尚思罗和驻守青海地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反对尚恐热阻击其进兵西藏本土。这两派势力在洮河湟水一带你杀我夺争战五六年之久且大肆抢掠给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由于陇右各地大量吐蕃兵士及部落随尚恐热西进吐蕃驻秦州、原、安乐三州及六关的官兵部落归顺唐王朝。唐朝遂乘势西下收复了陇右各地。与此同时沙州张义潮也乘机率众起义反对吐蕃统治河西的吐蕃统治很快土崩瓦解。唐政府遂任命张义潮为节度使11州观察使统率归义军。此时甘肃大部分在名义上又归于唐政府。大量未迁走的吐蕃部落遂散居于甘肃各地。

    后世历史书中对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大加赞扬不过现在王静辉的眼中不过是遮羞布而已和亲总共给两国带来了不足二十年的和平还是在唐太宗唐朝国力比较强地时期。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奇耻大辱最要命的便是文成公主和亲唐朝政权所陪嫁的那些工匠、种子等等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对于吐蕃的繁荣和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简直就是把狼喂大了再反咬自己一口!宋朝就算是再弱小。再不如汉唐但也没有把自己的公主远嫁番族和亲地政治传统这也让王静辉心中稍微舒服了一些。

    从唐朝开始吐蕃侵入后来退却后散居甘肃等地的这些吐蕃人便成了今日西北的吐蕃诸部。王韶平定熙河比王静辉所知道历史上的规模和战果都要大得多连河州都被王韶拿下纳入宋朝的统治管辖范围这就非常厉害了。不过地盘虽然为大宋所有但这里的居民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是以吐蕃和汉人为主其中吐蕃又在此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他们的部落人口不仅多而且还善于骑射。战斗力非常强──不然人家抵抗西夏这么多年而同时期宋军却连连败北吃败仗。吐蕃在熙河地区的优势在几年前对大宋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吐蕃实力越强则在侧翼对西夏威胁越大不过等到宋朝占领这一区域后。这里的吐蕃势力便成了宋朝地心病了──现在宋朝统治高层对吐蕃的态度还是接纳友好的态度不过只有统治在那里的王韶才明白吐蕃势力若是不及早瓦解早晚会成为祸害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可以凭借武力和威信来镇抚这些部落。但有朝一日被召回朝那这里叛乱生不过在旦夕之间。

    王静辉和王韶早就对如何处理吐蕃诸部这颗毒瘤通过书信交流了很多次不过根据王静辉后世地经验。也唯有经济、文化慢慢下手但这样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火唯有出征兵这一在王静辉看来是下策中的下策了。即便后世中国一统之后西藏、新疆等地也是非常敏感的地方都是因为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信仰所致对这些地区采用强力地武力政策是行不通的纵观中国历史上处理这些地区的做法无非是武力威慑加上厚加赏赐来恩威并进。

    不过王静辉还是注意到后世他所生活地那个时代中国政府对这写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处理政策还是非常合理的至少要比和亲、加封的要强的多。在形势上已经使这些地区离不开中央政府的管制。不过细细观察后世中国不过用了五十年的时间便已经初步做到了这一点当然这和后世的交通、通信手段达是分不开的但也从策略上提供了解决方案地可能。

    征用藩兵是要解决方案虽然效果差了些而且还有养虎为患的风险但确实最好化解危机的方式。宋朝历史上已经有过对少数民族征兵的惯例不过宋朝政府做的太过露骨──征集来的藩兵战斗在第一线实在是成为炮灰也不过这也难怪藩兵对汉兵有着很深的隔膜。不过王韶个人魅力在熙河地区威望非常高深为少数民族各部落统领所欣赏所以王韶征兵反倒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至于种谔那边可就不是这么顺利了。

    严格的说藩兵的战斗力是非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