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十六章 大运河

一道春秋时期吴王下令修建的邗沟,这一段比较容易,只需要加深拓宽就行,别的,还是得广征劳力啊!”

    宇文恺边看地图边听那名主事讲解,然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拿起支笔来在纸上记下一些东西。

    就这样,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讨论争执了两天,最后终于得出了一个还算是可行的方案,于第三日地早朝上上报杨广审议。

    “臣等为皇上计划开凿的大运河制定的方案如下:将要开凿的大运河将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共分为四段。第一段名为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第二段是再从山阳起,疏导邗沟,引淮河水至长江。第三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最后一段称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大运河开凿完后,将会连接海河、黄河、淮水、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标准为河宽二十章,深度可以通过万石的粮船。若征五十万劳力的话,大约十年就能完成,共计约需钱九千一百万贯,粮三千万石。”宇文恺跪在地上,向杨广以及众位大臣们详细的讲解着。

    “这么多钱!”“是啊,这么多钱干点什么不好!”“张大人这话可就不对了,修运河可是……”宇文恺说完以后,杨广并没有急着表态,倒是下面的那些大臣们开始议论纷纷起来,有赞成的,有觉得代价过大的,大殿内一片议论的声音。

    杨广端坐在龙椅上,一言不的看着底下议论纷纷的众大臣。面上没有一丝表情,看不出来到底是高兴还是生气。

    众大臣们见杨广一直没有做声,只是看着他们,也都渐渐地闭上了嘴,大殿内也逐渐安静了下来。

    良久,原本一言不的杨广才清清嗓子。说道:“宇文爱卿的方案还不错。朕基本同意,不过还有几个地方朕想修改一下!”

    “皇上请讲,臣洗耳恭听!”宇文恺继续跪在大殿上。

    “关于这个大运河分四段的问题朕是没有什么异议了,朕有想法的就只有一点,修的时间太长了,朕等不起,朕不能等上十年。这样吧,朕给你三年地时间,三年内,不管你想尽什么办法,都得给朕把这大运河地事情办好,不然的话,你就提着脑袋来见朕吧!”杨广说道。

    “这。皇上,三年的时间是不是短了些……”宇文恺后背上已经渗出了冷汗,他小心翼翼的问道。

    “三年,朕就只给三年的时间。要钱给钱,要粮朕给你粮食,你给朕勿必把这件事办好,三年后,朕要沿着大运河去扬州南巡!”杨广没有给宇文恺任何的机会,一字一句的严肃地说着,身上散出的威严几乎把宇文恺要压倒。

    “可是皇上。哪里来那么多劳力啊?”苏威忙出来问道。他希望能够延缓一下,不然的话大隋的财政就吃不消了。

    “劳力?给朕广徭役。没有事情的劳力都去上阵给朕修运河,一百万不够就一百五十万,一百五十万不够就给朕征二百万人,总之,一定要在三年内给朕把大运河修好!”杨广的口气不容置疑,让他们没有一点回绝的机会。

    “这……臣遵旨!”苏威和宇文恺看到杨广那杀人地眼神,只得答应下来。心中却都是一阵苦笑。苏威和宇文恺能够意识到,只怕这三年的时间,一是要修大运河,另外还要随时准备出征高丽,这两件事就像无底洞一般吸纳着大隋的国库,大隋的血肉几乎就要被吸干,这两件事做完后,原本富庶地大隋肯定得元气大伤,不是个好兆头啊。苏威和宇文恺对视一眼,无奈的摇摇头。

    “另外,还有一事朕要宣布!”杨广又说道,“朕自登基以来,一直忙于先皇的丧事与政事,自先皇驾崩以来,皇宫中已经遣返的宫娥已经达到千人,而且朕一直没有充实后宫,现在朕要昭告天下,将在今年三月大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