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七十二章 看破天下群英

慈出任军机章京。

    瞿鸿机是一个更有才干的人,胡楚元也和光绪帝载湉推荐了,但建议是继续放在台湾委任,日后调往山东,再升总督。

    论举才,胡楚元可以推荐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么些年,通过颜士璋、王懿荣等在人京师建立的京师国学馆,他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尤其是那些翰林大考第一和一等的人,大体都会被他拉拢过来。

    投靠他,好处也是实在的,只要哪个省有了实缺,不管是学政、知府、道台,他都能给对方拿下来,一路保送到任上,到了任上,他还有办让对方办出点实事来。

    至于那些主动过来投靠的,只要有点能力,大体都能找到实际的官缺。

    这些年下来,在江南六省,知府一级的基本都是胡楚元派系的官员。

    他也精明,挑选出来的人,基本都是巡抚总督们心里比较容易接受的,本省的同乡同党,或者是有情分可联系的。

    《咨政参考》这个东西迟迟不能发,《资政新编》倒是人手一份,看着学着,这么些年下来,倒也培养了不少能有些实用的青年官员。

    只要光绪帝载湉需要,胡楚元可以推荐出几百名值得一用的青年官员。

    至于各省的巡抚总督,胡楚元也和载湉实际的分析了一遍,这些人,他都打过无数次的交道,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他是一清二楚。

    他就说,谭钟麟能力第一,问题是原则性比较强,未必好用,最好用的是张之洞,既有能力,又是墙头草。

    张之洞这个人有魄力,干事是很强悍的,可惜,风往哪里吹,人往哪里倒。在京师是清流派,到了地方就是实务派,慈禧强大的时候是后党,眼看风头不对就成了帝党扫雷兵。

    真他娘的好用。

    刘坤一,能力不低,原则性也不错,保帝中枢,曾国荃不敢出头,湘系就是他第一个摇旗呐喊,问题是不能驾驭湘军。

    要用湘军,首选刘锦堂,还是要将湘军交给刘锦堂,刘锦堂不行了,次选王德榜,末选孙开华。

    要用淮军,首选刘铭传。

    二刘只要不死,湘淮两军就可堪一用。

    二刘一死,立刻就要另建新炉灶,后面的人都没有能力和威望统领全局,李鸿章、刘坤一都老了,跟不上时代,在国内欺负一下农民部队凑活,打洋人是自己找死。

    曾国荃,眼下也就是脾气比较大,嘴比较能吼,真正一打仗还是跑路第一。

    岁月不饶人,当年的曾剃头,如今早已成了曾跑跑。

    所以,刘铭传必须调往东北,再不济也得是山西,刘锦堂必须调往山东,再不济也得回江西。

    至于李鸿章,虽然早前和李鸿章达成了君子协定,胡楚元还是和光绪帝载湉交个底,此人极怕损伤淮军实力,影响自己的实权地位,真正打硬仗不能指望他,外交谈判也不能指望他,万一有人攻打京师、山东、东北,淮军要冲出去,必须让刘铭传上阵。

    刘铭传要是已经死了,那就别指望淮军了,让淮军殿后打杂。

    至于满清各位亲王,还有那些满臣,胡楚元逐一都有评价,庆贝勒是坚决不能用,哪怕成了庆郡王,这个人太贪心。

    肃亲王无能之辈,至少有自知之明,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心里还是清楚。

    恭亲王奕若死,立刻启用荣禄,荣禄之后就是张之洞,此二人虽贪,又是出名的墙头草,好歹也是有能力的人。

    至于孙家鼐、翁同龢,胡楚元也建议光绪帝载湉,用是可以重用,但别轻易就往军机处塞,塞进去就麻烦了。乘着李鸿藻是后党残留,放逐回家即可,不要再用了,这个人也不是省油的灯。

    胡楚元所说的这些,对光绪帝载湉来说,比前面一个月更加重要,前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