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五四节 夜泊舟山 一

    从岳阳去武汉的时候,王动第一次做坐船,那漕帮的船由陈友谅的战船所改,大致也就算是一千五百料的样子。自南京到苏州,王动坐的是郑和大人的粮船,已经上升到三千料的级别。但这两次基本上算是在江上行船,但这次自苏州出,王动算是真正的要去海上了。

    船队共计有大小船只一百五十多艘,在福建长乐,还有七十多艘船在那里等着。一百五十多艘船,一个庞大的舰队,缓缓的驶出长江。最后一条船还没有出刘河口,前哨探路的船已经过了吴淞江所,绵延百里的船队,浩浩荡荡的往海上进。到了长江口,除了探路的哨船以外,大队的船在这里集结,等候帅船的指挥编队。如同后世研究的一样,郑和的船队列“鱼”阵顺风南下。

    在长江上的时候,你感觉不出来,到了大海上,一个困惑了王动很长时间的问题有了答案。这么多种船,宝船的十二帆,到六橹船的一帆,各种船载重不一样,吃水不一样,船更不一样,那这些船怎么才能保持一个编队,且是统一的一个度往前行驶呢。“披水板”,也叫“腰舵”,在江河上的船,一般都没有这个装置,但海上的船,会在船舷两侧设腰舵,这个腰舵用来调节船,而这种腰舵又保证了船横向移动的阻力很大,使着并行的船之间,很容易保持距离,特别是在逆风或是侧风时,则使船保持正确的航向。

    船队采用漏沙计程法,即在船上设一个酒壶状的漏筒,装满细沙,沙从筒眼中漏出,直到漏尽,把它作为一个计量单位,称为“一更”。一更行船60里,航海中在顺风条件下行驶一昼夜的路程为十更。所以,一更的航行时间约为2.4小时。而度换算一下,整个船队基本保持上每小时25里的航。至于风潮顺逆对船的影响,船队也加以考虑。进行测量时,先在船头向海里投下一块木片,以一定度赶到船尾,木片与人同时到达船尾即为标准度。人比木片先到船尾,称为“不上更”,反之则称为“过更”。这两种情况与标准情况之间存在的误差,在计算船时加以增减,就可得到近似真实的航。航行路线与航程测算出后,船员们还要把它们画在地图上制成航海图。

    王动同志在船上一如小学生般的兴奋,呼呼的北风也不在意,就是在甲板上不进到船舱里,这场合那叫一个壮观呀,王动往前后左右望出服去,全是船。他的船编号为“商甲零壹号”,甲字头的基本都是商船,共计三十条船,其中二十五条是王动管辖下的商船,而另五条编号“宝丙”开头船同时被称为“小宝船”,其实也是粮船,但里面装的都是大明朝赏赐给西洋诸国的宝物。而粮船这个级别的另三十条船,那才是名符其实的粮船,里面装的是整个船队的食物。这些食物分为干货和鲜货,最让王动吃惊的是,其中有一条船被计划成为一个小农场,上面居然养猪,养鱼,更不用说鸡鸭了。

    郑和大人帅船是整个船队中最大的,上次下西洋之行,这个级别的宝船只两艘,但这次不一样了,永乐帝把家里还有的另两艘一并拨给了郑和,这下,在整条“鱼”的最中央位置,一个倒“丁”字型,四条宝船,王景弘的“红龙”第一,郑和的“黄龙”第二居中,候显的“青龙”居左,洪保的“苍龙”居右,船上龙旗飞舞。

    当晚在舟山群岛屿外海域落锚,整个船队又收拢到了一起,生每条船都在显著位置挂上了灯笼,灯笼是不同颜色的,比如船头是黄,主桅顶是红,船尾是绿,而左舷则是紫,右舷是蓝,当你夜色中,从一条船看到看另一条船,根据你能看到的灯的数量和颜色,基本上就能判断出彼此的相对位置。

    王动被郑和传到了他的帅船上,这会帅船上领导干部不多,明日安排去普陀,这次西洋使节中有几个国家也算是佛国,普陀中国佛都名山,正好过来进香。还有就是,日本国的使者和高丽使者将在那里换船回国。

    郑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