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二节 印尼爪哇

    王动做了很多工作,扎扎实实的做生意赚钱,赚了钱也回馈社会,比如办学,救灾,他的生意也确确实实方面了大家的生活,他出书是为了强调贸易可以富国。虽然永乐帝也觉得,“无农不稳,不商不富”有点道理,但对于商业能不能创造财富,明朝人有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此次王动得了皇上的许可到西洋做生意,没有什么明的白纸黑字的旨意。郑和其实是得了口谕的,他知道皇上的意思,想借王动这个人去西洋赚点钱,他需要钱,另外一个,王动的组织能力生意能力,也能够更好的展示大明朝的国威国力。

    太祖皇帝说了,“惟不通商,惟止通贡”,这种“朝贡贸易”的做法是,各国派使以官方名义向明朝贡献方物,明朝则给对方以赏赐的方式,颁其所需各种物品。朝贡使者所带进贡以外的多余物品,这些才可以与民贸易,进行互市。不过还有个限制,这种互市仅限于入贡的船舶,非入贡者不许其互市。明朝在太祖皇帝的时候便对各国都放称为“勘合”的执照,而且以此限制进行朝贡的次数,故又称为勘合贸易。

    王动的努力得到的回报是,以后朝贡那些不提了,那些使者带来的多余的可以互市的物品,只能与以王动为的商人集团进行交易。另外,本来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国前往明朝贸易,他们同时就地也进行大量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当然了,这种贸易本不是出于商业目的,所以往往得不偿失,劳民伤财。王动加入后就不一样了,就地贸易也是有,但已经变成了采购和自主贸易的性质。

    郑和对王动基本上是不表态,对于下西洋的事务,很多东西郑和会问问王动,主要是王动的有些观点,很实用,给郑和的感觉是,王动这人的诸多做法,既要面子又要里子,道义也是有实惠更不少。

    龙牙门事件生后,郑和批评了王动,周鼎和朱真,特别是朱真,因为朱真是第二次出使西洋。上次出使西洋,在爪哇岛,东西王之争,都已经闹到杀了郑和的人,郑和还是忍住了,把所谓的凶手带回了南京,这一举动得在国内国外都得到一致的好评。西洋诸国看到郑和的船队都怕,如果动武会给当地留下如同元蒙时期大国霸王的印象。

    在龙牙门居然为了几个弃民,不惜动武,而对象是在当地有几百年历史的三佛齐国的子孙,郑和觉得这几位都太冲动了。不过王动可不象周鼎和朱真,王动马上就软软的顶了回去,“以大明天威,尚且有人不敬,可见西洋诸国表里不一,若不能惩戒一二,他日不是陈祖义,陈因陀,王罗摩”。郑和知道王动的意思,西洋诸国,看到郑和的舰队时,恭顺无比,舰队一走,有的地方对当地汉人又虐如奴隶。

    爪哇国的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郑和还是很担心,他担心的是永乐的对外策略,当初东西两王都是入朝进贡称臣,后来两王相争,西王得胜,误杀明朝兵士之后,又赔钱又道歉,还绑了人送去南京,这次回来有罪诏,赔钱的数目也定下了。那些个凶手,明朝虽然不杀,但事关国是,这个西王一定不会在意几条人命。皇上还过然了,然象个泥菩萨了,有时,适当用武还是有必要的。

    满者伯夷王维克拉马法哈纳在等明朝郑和大人的到来,他也苦,好不容易把东王给灭了,做了老大,现在也有了好几个属国,但上面还有天王老子压着,好在,这个天王老子离的远。维氏早在永乐二年就上表进贡,永乐赐了镀金镀银的印签好几个,维氏要用,他下面的属国也要用。维氏也是郁闷,看了使臣去了大明朝的回来后,问及那里的风土人情,个个都不敢细表,结果郑和的船一来,这才知道,什么叫天上和地上。那镀金的印签制作之精美那就不用多说了,反正,爪哇国是没这个本事做的出来。

    “杜板番名赌斑,地名也。此处约千余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