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五节 工业革命

    龙城在上次商会会议之后,成立了多个攻关小组,针对王动提出来的那些机械开始一一攻关。他们幸福的是有王动这个总设计师,总能高屋建瓴的指明方向,提出些关键性的意见。而有些东西早就开始尝试了,比如蒸汽机,王动上次提了之后,小丁就已经搞出了一个模型,只能用来演示,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大家认识到看不见的汽真的能举起东西,有力,能被利用。

    小丁在华州的时候远远少过他在龙城的时间,在龙城,他要帮手有帮手,潇湘学堂出来的学生,来自日本的匠师和旧港的技师;要帮工有帮人,安南战场过来的战俘很好用,虽然年龄不大,但他却是个总技术官,铁匠作坊的作头。

    这帮来自各个国家的铁匠聚在一起,交流研究。在灌钢法的基础之上,比较日本的剑和爪哇的刀的特点,不只用的矿石特别,日本在锻造方面保留的是中国唐宋的技法较多,而爪哇一带用的是宋元时的方法,相互补充,再结合各地不同的矿石,龙城出的钢种类也开始多了起来。

    织布机的试制,王动把在华州船厂的小孟请了过来,这个手最巧的人,结果半个月就把王动家里那本书上写画的,后代南京织绵博物馆里,那几种纺纸和织布机械制了出来。历史上出名的黄道婆是在十四世纪初革新了棉纺技术,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又改进了轧棉和弹棉工具,纺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不只是机械她还总结提高了织布中的“错纱、配色、综线、挚花”等织造技术,使布织的更为精美。元朝中期水转大纺车出现了,主要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麻纺车大,装有锭子32枚,结构复杂和庞大,有转锭、加拈、水轮和传动装置等四个部分。更牛的是。开始用两条皮绳传动使3枚纱锭运转。这种纺车用水力驱动,工效较高,每车每天可加拈麻纱100斤。

    王动一直自然动力提倡,元朝的传统哪有不吸收消化的道理。阮靖更有现场管理经验,加水边河畔,修渠,整排的大水车建了起来。不是蓄水筑坝,而是潮汐,每天涨潮落潮,用以驱动水车运转。

    织染坊地出现,马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原料问题,西洋诸国一带养蚕种棉花的很少,当地人种麻的很多。作坊建好的时候,也就是当地棉麻价格上涨的时候,但周围几个国家的产量还是不够。

    哪里棉花多呢,中国和古里这会出产棉花最多,王动想地是。把机器卖过去,还是把纺纱厂和织布厂建过去,想来想去,算了,还是去收购原料,运回到夷洲和龙城来生产。

    金泰的到来,带来了多种配方,炮弹火药、子弹和炸药。阮靖也开始在龙城圈地设作坊造投枪和箭。这是他们的老本行,只是在这里,王动再三要求他们多圈地。把作坊盖的更大些。大家是看中了战争的市场,永乐开了个口子之后,军械在南洋大卖,有钱赚就可以,别地不管。

    制碱对那些道士来说,可真是个挑战,当初提了来的几个东西几大方向,王动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有的更是图纸都有,但碱这种东西。王动给出的指导意见不多。但这个东西又实在是太重要了,无水碳酸钠,俗名纯碱、苏打。它是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还常用作硬水的软化剂。稻草地灰,盐池的水。民间是用这些来代替碱。但这些产量、纯度都不行,不能达到王动所要的效果。任务是给出来了。道士们忙去吧。

    无烟火药的明有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王动还是知道的,那就是某个化学家弄倒了硝酸和硫酸之后,没找到抹布弄了个围裙去擦,他老婆拿去烘干,结果眨眼间,烧的干干净净,于是“火棉”或是叫“硝化纤维”出现了。那东西不稳定,危险。硝化纤维溶解在乙醚和乙醇里,还要加点啥,才能折腾成无烟火药。黑火药到无烟火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