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节 京城热闹

    十一月的南京已经冷了下来,南京城的热王动已经见识过了,但在这古代还行,毕竟树多。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天其实也不错,但就是太短了。十一月的南京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冬季,南京城里,天子门下的一等子民们,还在享受着一年中最美好季节的余泽,不知不觉中,这两天南京城里又热闹了起来。

    作为天子门下的子民们,对来自东南西北的生番他们不会围观指点,更多的只是数落他们的奇装异服,白的象罗刹,黑的象烧炭,看到衣服包的拖到地上的笑人家布不要钱,光着上身露个肚脐的又指着笑,不知廉耻。

    王动回来,是这城里热闹的诱因。南京城里多了一群穿着宽大袍子带着刀的倭人,传言倭人在吴淞吃人,弄的大家以为那倭人都是形同鬼魅的,但今日一看,也不过如此。

    除了倭人以外,很多在外面已经有三年五年的人回国了,虽然还不能马上回到家,在这京城,住在王动家里,还是很惬意的。

    王动家的宅子,第一次这样的入住了这么多人,特别是一些湖广过来的工匠,这些人可真是很久没有回家了,在王动这里,终于可以吃到家乡口味的菜肴。然后这帮人在京城更大的冲击是他们的购买力,在国外赚的钱,现在终于有地方花了。

    早在王动地提议之下。大明的宝钞已经开始回收更替,印制的也越来越精美。随着外国货物和金银的输入,宝钞变的坚挺了起来,与银的兑换相对平稳,更多的人从不大喜欢用纸币转变为存钞保值。回国的这帮匠师也都抢着把身上的金银换成纸币,然后便打听京城哪里商家集中,要去哪个宝号买些什么回去过年。

    不象以往,到了京师还要找人问去哪买什么,现在方便了。徐府街南与之平行地玄真巷,出了此巷便是秦淮河的武定桥,在张科的精挑细选之下,这条巷子上的店辅或租或买已经被三湘商行给吃了下来,吃下这个地段有个目的,三湘商行已经从三湘客栈搬了出来,列馆于此,仅一个会馆并不要整条街,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湖广商家,这条街在京城商人们眼中已经成了湖广街了。这会。从东家、校长或是大掌柜王动家里出来的这帮人,集体消费的第一站,便是此地,一帮人大呼小叫。十分热闹。

    这帮海归真的是有钱,连三湘商行原始提议股东湘周记珠宝行和湘绣缘地掌柜都吃惊这帮匠师出手的阔绰。特别是湘周记,人称笑面虎的周谷城。今天破天荒的在这里坐镇接待了这些个匠师。这帮人在他店里买饰花地钱远远低于湘周记从他们身上收购宝贝花的钱。从苏门达剌带回的犀牛角,从锡兰山带回地黑珍珠,从占城带回地沉香子等等,湘周记一面向他们推销做工精美的金银饰,另一面又不断的收购这些匠师私自还回的宝贝。

    江宁县府门口的县府街往东走便入了这玄真巷,大明朝最难做也是最容易做的县令江宁县县令这会正坐在驴车内回他的办公室,自东往西。过了武定桥便现这很热闹。玄真巷地热闹一般都是来自湖广商人。这几年,京城里地人都知道。没办法,湖广有个天字第一号商家,三湘商行。

    赶车衙役去问了一下,回来告诉上官,前些年去了西洋营生的湖广人回来了,正结集于此置办年货。这话听地县令大人瞠目结舌,这才是几月呀,就要办年货,不过转念一想,也是,好不容易到了繁华的京师,不在这置办些东西,岂不浪费。

    关于去西洋做生意一事,京城一直议论纷纷,作为一个父母官,江宁县令也知道,如今做什么都要用钱,南北用兵、通运河、旱涝赈灾,外加郑大人下西洋,哪个不是销银窟。自从那个王动跟了郑和大人下西洋之后,一切都变了。就连他这个江宁县令去年居然从应天府领回了一斤胡椒,这东西以往可是百金难得。“这世道变了。”江宁县令喃喃而语,吩咐下去,莫惊动行人,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