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章 殖民帝国 第八节 锡兰茶场 一

    城在锡兰山有两个机构,一个是龙城商会,另一个是]]龙城官方机构。江到锡兰山后,受到了那里商会和外事两方面的热烈欢迎。相反,大明朝在锡兰山国官仓的镇守太监和所指挥千户,反应倒是很慢,一直等到江淼上门拜访,他们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来自湖广的生意人过来锡兰山种茶。

    本来锡兰山国不在大明朝的视野之内,只因永乐帝扶了新的国王,这里才被迫同意开设官仓,级别有所提高,而且一个千户驻扎在此地,主要也是怕有反弹。虽说是个千户,不过只有两百骑兵和三百步卒。

    太监吴忠,堂堂下西洋副使太监,如今镇守着锡兰山。吴忠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所以不敢有一丝懈怠。郑和大人下西洋最远也就到古里,如果再下西洋,那一定是要去天方国了。从地理位置上看,锡兰山国无疑是最好的中转站。锡兰山国小,容易处理,古里国就难说了,背后是汗国,周边国家虽小,但却是同宗同气连礼。锡兰山只是一岛,人也不多,所以一定要牢牢的抓在手上。一旦以后古里国有什么变故,这里还有援手。

    吴忠瞧不起商人,但他知道,不能小瞧了三湘商行的人。说实话,他佩服王动为的这帮商人,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下西洋的钱宽裕多了。以前户部和内府可难打交道了,现在不同,下西洋除了路途远人辛苦以外,在外是天国使臣,极有面子,归国后,赚到了钱,个个都客气。

    吴忠不大高兴江淼提三湘商行之类的东西,这不是明摆着借王动郑和以及楚王压人吗,不过江淼带来的孝敬又让他很高兴。所以对着江,他也没什么话好说。无非是鼓励一下训诫一下。人在国外,代表的是大明朝,不可行非法之事,有损国体。

    龙城的使臣是当初在暹罗国的一个唐人,与龙城宣尉使有旧,此人看上去和善的很。商会的人来自夷州,听口音象大明朝北方的,但又不知是哪里,江淼刚到,不好意思多问。跟着江淼过来的顾城带着江淼一起去见了龙城外事衙门校尉,让江淼意外的是,这个校尉是个番人。看顾城的样子,这个番人应该是他的上官。

    龙城这边给了江淼很多图,锡兰山国多大,哪里有码头,哪里有山,山多高,山涧水道如何都有标注,详尽的很。而且哪里适合种稻米,哪里适合种茶居然都有提示。

    一问才知,这些图都是商会派人专门绘制的,锡兰山本国都可能没有这么详尽的地图。江本是个富家子弟,读过书的,知道地图的重要性。这在古代,拥有一个国家的地图,等于拥有了这个国家。

    商会居然会派人绘制地图,还是当初大掌柜王动的意思,真是不知大掌柜想要做什么样的生意。可再一想,若没了这个图生意怎么做,不只是他种茶,别的生意呢。大掌柜的生意眼光真的看的很远。

    顾城是被吕则成从暹罗国招到龙城从军的,当初不识字,如今勉强能读写。在与柔佛的军事行动中立有军功,提到班长、排长,领少尉衔。

    一年前顾城就被抽调起来作训。这批作训的都是排长级的西洋唐人子弟,还有一些是懂汉语的番人。顾城现他所在的小队都是懂些泰米尔语,他知道这是古里一带人说的话,当初就是因为他的东家跟古里商人做生意,他才学了点。作训的时候才知道,不只是古里,很多国家都说这种话,而且还有很多口音,还有那么多腔调。学完之后,是学习西洋诸国的国情。在哪里,人多少,有什么资源之类的东西。这种课,他从军以来听过不少,听住的不多。

    接下来学地最多是怎么建要塞据点。以及围绕这些要塞据点地一些战术。这是那些军人感兴趣地东西。只不过听起来头大。术语太多。行军作战。有个挡雨地地方躺就行了。建那种据点太费力。

    作训结束后。得了消息。这批人都要独立带队去别国。最先出地是南下爪哇国。那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