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八章 第二帝国 第一节 再下西洋

    水乐十九年(,刃,)正月三十。大典之后。忽鲁模斯、阿气,棋法儿、刺撤小刺哇、木骨都束、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喃渤利、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等十六国使臣归国,永乐赐钞币诏书,又命理藩院礼部设宴慰劳。同时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开始启动。这次王景弘没有去,郑和领队,由唐观保、杨庆、洪保、李恺、杨敏、周满等人送十六国使臣同行回国。并带去的还有大量的永乐帝的敕书及赏赐诸国王的锦绮纱罗绫绢等物。

    由于人数众多,郑和把队伍分成了两批,他本人先行,赶今年的季风。而另一批人则在半年后由十月择日出行,由洪保带队等护送回还。但依例行赏之类的事由还是郑和负责。

    王动并没有跟着郑和一起走,他想到时和洪保一起西下,毕竟郑和只是带走了一半的番国使臣,还有一半人留在了大明朝。让王动头大的是。这另一半人在大明朝的有的竟然提出了要四处去走走看看的要求。永乐当然是大笔一挥,同意,于是呼底下的臣工们累的要死,陪吃陪喝陪玩也是很累的,特别是与一帮野蛮人在一起。

    王动没有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知道今年三月北京三大殿会遭雷击,这是个重大事件,后世种种研究都以为是这是郑和下西洋事业的一个转折点。今年万国来朝朝庭花了不少钱,此次郑和下西洋和行赏给番国的礼品几乎把北京的国库给搬空了。户部已经与王动交了底。要不是有另一半人半年之后才走,可能国库里的那些东西真不够赏赐的。

    不行赏没面子,赏了又是囊中羞涩。永乐开出赏单子之后马上接到监察御史们的折子,指斥下西洋所费巨大,大明朝迁都、赈济、用兵处处都在开口子,应该停了下西洋这个奢侈的行为。永乐还在回味万国朝贡的喜悦看了这折子倒也没生气,只是按下没理。

    永乐十九年(,屯,)四月初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同时生火灾。火从半夜烧起,照亮了大半个北京城。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整整建了十三年的北京皇宫,居然在落成启用后不到四个同时就被烧,付之一炬,成为灰烬尸

    王动大吃一惊,原本他一直以为是雷击而引的火灾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四月初八的北京春雷还没来呢。当然,这场大火给朝庭带来的震动还在后面。

    若让王动来想,火灾嘛那不嚣,是防火措施有问题,而且当晚值夜色的人更要追究责任。可除了王动之外的所有人都不这么想,他们以为这是天怒。为什么会天怒,那一定是朝庭出了问题,可能是皇上在施政的时候出了问题。

    初十,永乐诏文武群臣尽言无隐无诲,直陈其施政缺失。

    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丢出了重磅的炸蛋,他以为此次天即实为下西洋所致。而具大书特书这些番使在北京城里的种种丑陋表现。永乐很生气。但前面已经说过,要直言。李时勉这人本来就是个性子蛟真的人。当初永乐在南京隐隐提出要迁都时。他就上过折子反对,当时他主要是反对大兴土木修建北京城和皇宫。

    十三日,又诏令停止一切不便于民及不是当务之急的工程,免除永乐十七年以前拖欠税粮、课程、盐课、马革等项及永乐十八年受灾地区的粮草。观风之后,大量官员开始指责朝政。

    十七日本为万寿节,也因三殿行火灾而停止朝贺。这下子,众人拾柴火焰高了,议政的不只是官员,京城里的百姓也开始巷议,各行省的折子雪片似的往北京飞。

    王动真是气的要骂娘,这边京城里的使臣们刚刚成群结队的离了北京四处吃喝去了,李时勉就上占了这火头。

    “王大人宽心,郑和大人已经出了海。怕是快到了长乐了。”楚王还在京城,诸位王爷中,就他老赖在京城不走,可永乐还偏偏就吃他那套。“王爷,李大人也知郑和大人还没出使小尚在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