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24 中式国会政法熔权 申明亭前大选开锣

宋之后相权一再地被削弱。直至明朝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一职。可就算废除了丞相明朝仍旧出现了张居正那样的强势辅。正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贤者未必皆能能者未必尽贤。像朱元璋那般什么都想要包揽的帝王最终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就目前来说大多数人对这样的改动很是满意。至少眼前的议会在许多人看来总算是符合了天朝的体统。

    虽然帝国上下已然渐渐适应了议会这个泊来品。但它终究是一个贯穿朝野的机构。无论是对帝国的士大夫还是对贩夫走卒来说他们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说距离下一界国会召开尚还有两年的期限。可不少府县已经开始为地方议会的选举忙活了起来。七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两次国会的召开至少让东南地区的缙绅们摸到一些有关选举的注意事项。虽说帝国国会五年才召开一次。但帝国疆域广阔别说是西南西北等偏远地区就算是与帝都南京毗邻的东南地区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万一因为突事件而错过国会那可不是谁都能担待的。

    此外地方议会可不像国会那样形式大于内容。由于甲申之乱和东虏入关使得整个中原常年处于战争状态下。加上之前的弘光朝政府昏庸**政局混乱。至使中原地区的不少府县一度陷入过无政府状态。在这种关键时刻建立的地方议会恰恰填补了这些府县的权力真空。这使得地方议会从一开始就掌握了一定的实权。而孙露在军政管制时期也一直对地方议会扶植有加。因此比起由皇帝赐权的国会来地方议会中气明显要足很多。也正是这些带有“中国味”的地方议会垒起了整个帝国的议会制度。

    此刻在松江府嘉定县张家村村口的“申明亭”。雪白的告示墙上整齐地贴着三张告示。远远的看上去与普通的排门告示并没有什么差别。可就是这么一个寻常的小亭子却代表了帝国议会系统中最基础的环节。告示栏上的告示大致是通知村民在指定期限在此选举出本村的代表前往县议会参加选举。如此重要的告示当然引来了不少乡民驻足观看。一旁的一个读过私塾的后生正起劲地为他那些不识字的邻居们念着告示。

    告示的内容对于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乡民来说并不陌生。类似的告示在这里已经贴过三次了。每一次都要求他们从村里选两个德高望重乐善好施者去县城代表村里请愿。据说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去府里、省里见大官。甚至还能到京城见到女皇帝呢。对于这些淳朴的乡民来说选举可是一件大事。有谁不想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县城露露脸呢。当然他们也清楚这种好事可轮不到自己这样的穷鬼。因此候选人的名单便成了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嘿你们说今年谁会去县城啊?”

    “这还用问那当然是张员外咯。他既是族长又是村长还是个举人呢!”

    “什么举人。他那是举人缺是个科贡官。顶不了事的。”刚才还在念告示的后生满脸不屑地说道。前明的科贡官大多靠依靠钱财通路。不但地位与进士官无法相比而且升迁机会极渺茫即使少数能进身为大僚也常遭进士官的排挤。当然唬唬这些没见过多少市面的乡民还是绰绰有余的。

    “张员外都顶不了事。你这韩半瓶就行?”不知是谁喊了一句顿时就引得周围的乡民们一阵哄笑。眼前这个被称做韩半瓶的后生本姓韩据说读过几年书却始终没能考上廪膳秀才。加之其家境贫寒最终只能来张家村投靠自己的姑父务农。由于他没事喜欢酸上几句打油诗。时间长了村里人便给他取了个“半瓶”的诨号。

    “就是就算你真能考上一个秀才半个举人的。在咱们村也轮不到一个外姓人当选啊。”村口的张木匠大声嚷嚷道。

    这句话无疑是说中了韩半瓶心中的痛处。村镇之中最讲究宗族血源。韩半瓶乃是张家村里的外姓人就算在村里待再久也是一样。自知无法改变现状的他也只好酸溜溜地反驳道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