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99 桂飘香文鼎赴秋闱 枫染红成功游京都

    本想聘请顾炎武前来讲学的王夫之却不想竟在顾宅听到了如此这般的惊世之语。神色慌乱之下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的王夫之也只好起身窘然告退了。反倒是一旁梅文鼎临走之时还不望向顾炎武打听了一下有关欧洲学者的事情。原来就在博雷利等学者抵达南京之后不久女皇陛下便下旨赐予了他们一人一个大学士的头衔。需知如此殊荣在中原历史上可不多见。若说给个番僧封个国师之类的头衔士大夫们还能接受。可这几个来历不明的红毛夷才刚到南京没几日就给封了个大学士这对向来自负的中原儒林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一时间京畿的大小报纸上各种怨言怪声层出不穷。

    梅文鼎现在虽还是个生员但他志向就是进入帝国科学院研究历算。与许多士人一样梅文鼎也打心底对这些“外来的和尚”心存不屑。不过比起那些不通历算格物一心逢夷必反的酸儒来梅文鼎显然更有不屑的本钱。在此之前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凭借着自己丰厚的数学知识斗败了江左诸多欧洲来的传教士。也由此得到了“江左小冲之”的美誉。有了这些战绩和经验梅文鼎当然认为这次被女皇陛下封为大学士的红夷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甚至他都在心里开始盘算起等自己考入科学院后要如何作弄这帮“神棍”好给大家伙出口恶气。当然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决定给红夷大学士下马威之前总得弄清楚人家的底细才行。而顾炎武恰巧与那几个红夷一同回国对他们应该有些了解。

    然而顾炎武却毫不犹豫地回答他说那几个红夷都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非一般的传教士可以比拟。在得知梅文鼎有进入帝国科学院的打算后更是嘱咐他要悉心向那几个红夷学习。如此回答当然是让梅文鼎失望之极。可他并没有就此灰心在他看来顾炎武虽是个鸿儒但对历算并不精通。因此会被红夷的雕虫小技弄得五体投地也不足为奇了。于是向来心高气傲的梅文鼎在听了顾炎武的讲述之后表面上虽唯诺称事心里头却更加跃跃欲试地想同对方一较高下了。

    不过不管梅文鼎心中有什么样的打算对于此刻的他来说先决条件是要考入帝国科学院。虽说弘武女皇陛下自前朝起就对中原的教育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般的改革。但总的来说已经沿用千年的科举制度并没有就此被废黜。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科举是一种公务员选拔制度而不是所谓的文学创作才华和经典阐释能力的考查制度。既然中华朝的整个体制已与传统的封建王朝结构有了巨大差别为这一行政司法体系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当然也要跟着做出相应的调整。从最初加试杂学到后来各部的内部的“公试”、“附试”在历经过十年的尝试、整改之后中华朝的科举制度终于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科举的体系即“政、法分科各部加试”。

    所谓政、法分科就是将科举分为“政科”和“法科”两个体系。政科故名思意就是为行政部门选拔公务员法科当然就是为司法部门选拔司法官员。这么做既有司法独立的意思同样也是因为行政与司法本就是两个极其专业体系。在历史上能通贯政法的良臣、循吏毕竟是少数。而在分工日渐明确法律日渐完善的近代社会这种即抓政务又管司法的“父母官”已经不能胜任快展的社会了。因此中华朝才会将政法的考核进行分离以求得到更为专业的人才。与之相对应由于中华朝建立了不少军事院校军官的选拔也就此从科举考试中被独立了出来因此传统的武举就此被彻底废黜了。

    面对如此重大的科举变革中华朝的士子们的反应到还算平静。原来历史上唐朝时的科举也曾有过独立科试“律令”的“明法科”但自北宋起明法科便被罢废了。同时被罢废的还有科试《九章》、《夏侯阳》、《周髀》等数学著作的“明算科”和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的“明书科”等挑选专业人才的科目。而唐时并不被看好的秀才科却成为后世科举的主流这或许是当初设计科举制度的人所没能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