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03输官司县衙门道歉 鸣不平懵书生抗议

呢。”锦袍老先生满脸堆笑着告罪道。不错这位学究打扮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司法院左督御史沈犹龙。那起身相迎的男子是南洋总督陈家明。至于在坐另三个人则分别是工商尚书罗胜、外务尚书李启新以及警务尚书范例。

    众人寒暄之间早有店小二沏上一壶茶并端了几样茶点上来。待到那小二谦身退出雅室合上门之后房内之人也跟着扯开了话题。却见陈家明客气地一边给沈犹龙斟茶一边随口问道:“沈老怎么汤老没跟着一块来呢?”

    “这怎么使得。这种事情还是老夫自己来吧。”受宠若惊的沈犹龙连连推脱却拗不过陈家明热情只好却之不恭地接下了这杯由南洋总督斟的茶。待听陈家明再这么一追问沈犹龙不由地就想到了楼下那几个高谈阔论的儒生。于是一肚子苦水的他当即轻叹了一声道:“陈公子有所不知司法院这些日子所受的压力可不小。大理寺更是因为刘富春一案受到儒林的诸多非议。汤大人这几天看来是没心思外出赴宴啊。”

    “噢一桩小小的玩忽职守案竟能让司法院承受如此的压力?那个叫刘富春的农夫不是已经打赢官司并得到朝廷的补偿了吗。再说这也不正是百姓一直企盼的事情吗?”陈家明不解地问道。虽说之前一直远在南洋但有关刘富春一案的情况陈家明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了解的。他知道司法院在前几个月内一直忍受着来自民间舆论的质疑与压力。可现在最关键的一桩案子都了结了。按说百姓想要的正义也已被司法院伸张那还有什么可以不满的呢?

    正当陈家明纳闷之际一旁的外务尚书李启新跟着解释道:“陈公子你久居南洋有所不知。而今中原的舆论可不容易伺候往往是满足了这群顾不得那群。就拿这次的刘富春一案来说吧。宣判之前民众海呼神唤地要求严惩元凶;宣判之后又人站出来提出诸多非议。也难怪沈老和汤老会如此头痛了。其实老百姓对司法院的宣判的结果还是拍手称快的。就是不少儒林人士认为司法院让杞县衙门公开道歉有损朝廷颜面。”

    “哼别提那些穷酸陋儒了。当初他们在报纸上给司法院施压之时可曾想到过朝廷的颜面。现在判都判了又反过来开始在乎起朝廷颜面来。我看他们根本就是想给朝廷捣蛋!”警务尚书范例冷着脸不屑道。

    “原来如此。那这些日子沈老和汤老可受了不少的委屈啊。”恍然大悟的陈家明跟着问道:“不过沈老在下还是有一点不明白。司法院为何非要让杞县衙门在报纸上赔礼道歉呢?”

    “那还不是那个讼师董志宁惹得祸。告谁不好偏偏要拿整个杞县衙门开刀。这本就是一个必输无疑的官司加上女皇陛下又要求官府败诉后要向百姓道歉给个交代。司法院当然就得秉公办理了。”沈犹龙说到这里忽然脸色一正傲然道:“老夫可不会像汤大人那样为那些得寸进尺之辈的几句妄言就犹豫。更不会去迎合那些所谓的清议委曲求全。朝廷有朝廷的律法。说是让杞县衙门在报纸上赔礼道歉有损朝廷的颜面进而要求司法院改变判决。哼司法院若是真应了他们的话改变判决那朝廷的脸才真是丢大了呢!”

    “沈老说的是。那些所谓的清流就喜欢搬弄是非左右朝政。还说什么朝廷媚民朝纲不振。哼依我看是他们在妖言惑众才是。”脸色阴冷的范例咬牙切齿的说道。虽然没有女皇的指示但这些日子他的手下可没少去收罗那些活蹦乱跳之辈的“罪证”只盼着有朝一日可以有机会可以来个秋后算帐。

    不过比起态度强硬的沈犹龙和范例来面色和善的外务尚书李启新似乎又有着自己的另一番见解:“两位大人恕在下直言。我朝不以言治罪这即是女皇陛下的圣命也是我朝制度所至。民间的清流儒生虽不在朝为官但他们在议会中拥有不小的势力。试想前朝的清流没有议会尚能遥执朝政。现在的朝廷又怎能忽视清流的声音呢。至于儒林中不同的声音那也很正常只要众人以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