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10陈子壮进谏收道统 杨绍清简介欧洲事

子壮说到这里又将话锋一转道:“然则学说与学说之间不免总会有些分歧。单就儒家来说因各自对儒学诠释不同相应产生门派也众多。就算陛下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各种学说谨防有人因政见的不同在学说上相互打压。却也难保不会有人因争夺‘道统正宗’在政治上互相攻击。陛下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可是屡见不鲜的。前朝的党争便是前车之鉴。因此老夫以为陛下若是真想让我中华的学术界团结一心治教合一才是上举。对此陛下您可先出面树立一个学派作为儒家的正统。这样一来便可排解儒林各学派的之间的纷争。加之陛下您本身还精通科学等诸多杂学为那些学派树立正统更是易如反掌。到时候中原的学术齐心归一不再互相压轧岂不是正应合了陛下的圣意。”

    眼看着陈子壮借机抛出了“治教合一”的建议王夫之眼中不由地闪过了一丝忧虑。治教合一虽为儒家长久以来的政治理想但这个理想落实在现实中却是往往是一分而为二各由“统治者”和“士人”所承担。而宋代逐渐展成形的“道统观”更赋予“士人”意理的基础。但是眼前陈子壮所提出的进言无疑是想让女皇将“道统”和“治统”集聚一身使得“治教合一”的象征意义与皇权真正化合而为一。在王夫之的印象当中只有尧舜汤等“上古圣神”才做到过这点。他不知道女皇如果接受这个建议会给中原的儒林带来什么样的震动。

    正当王夫之犹豫不决之时孙露却当着他二人的面断然拒绝道:“朕明白老师的好意。但朕无意插手儒家的事务。更无心将道统收归于手。”

    “陛下三思治教合一不单单只是儒家的理想更是我华夏大地治国的精髓啊。”陈子壮据以力争道。

    “恩朕记得老师曾谈及的儒家理想中的治国之道。在那个设计中千家万户依靠人力和畜力、使用铁制农具耕种收割的自耕农每年向帝国交纳百分之十的赋税;国君通过多层次的官僚和里甲等体系征收赋税征集兵员保护帝国及其臣民的安全维持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维护国君恩赐给各层臣民的相对权利并向社会提供一定福利。”孙露想了一下反问道。

    “陛下圣明。”陈子壮点头应和道。

    “不过朕倒是认为如果将这个设计简而化之的作个归纳的话它其实就是一个由等级化的秩序构成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每一个部分都必须服从其上级。百姓服从官员下级服从上级官僚服从皇帝。下级向上级纳贡上级赐予下级福利。”孙露简练的比划道。

    虽然陈子壮与王夫之都觉得女皇的这个归纳有点粗陋但如果撇去中间的仁德教化也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而孙露眼见两人都默认了自己的观点于是又接着转口道:“不可否认这个体系自秦汉以来便一直统治着中原的天下。然而这天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秦汉时中原人口稀疏、食物匮乏、疆域也十分有限。而我中华人口众多、食物丰硕、疆域辽阔。秦汉时农业几乎是朝廷税赋的唯一来源。但对现今的朝廷来说农、工、商都是税赋的主要来源。其实不仅我朝如此。唐、宋、明等诸朝都曾出现过如此情况。当一个朝代繁荣到一定的程度原先的古法便再也不能适应国家的展了。因此几乎每一个朝代在其达到盛世之时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变法。说到这里朕倒是要冒昧的问一问两位先生觉得我朝现今比之历代的盛世如何?”

    “回陛下我朝虽是新立但比之历代的盛世有过之而无不及。”陈子壮与王夫之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既然如此那我朝又为何要一开始就要遵循古法呢?既然环境变了统治这个国家的手段也将跟着生变化。”孙露傲然的说道:“其实我朝自成立之初就早已脱离了之前沿用千年的统治手段。就拿议会来说吧。两位出任国会议员也有近十年了。是否还像当初那样认为议会只是一个清议的机构呢?”

    给女皇这么一反问陈子壮与王夫之当即陷入了沉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