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190为大局复兴党定计 求合作倭国使赴朝

报纸就算是身处千里之外的朝鲜半岛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帝都南京所生的大小事件。受这些来自天朝的资迅的影响一向风气保守的朝鲜半岛也逐渐有了商业倾向甚至还有人提出要像天朝学习设立议会。但这一建议非但没有被李朝所接受反而受到了整个朝鲜儒林的一致攻击。因为在朝鲜士大夫们看来如果李朝学中华朝建立议会实行新政那势必意味着商贾将作为一个新势力与儒林争夺其在朝野的统治地位。没有经历过战火摧残又稳稳把持朝鲜政局民生二百年的朝鲜儒林当然不会轻易地交出自己的权杖。更主要的是朝鲜王李淏至始至终都站在儒林一边这才使得朝鲜士大夫们底气十足。

    当然朝鲜王李淏的支持并不是简单地出于义理。作为条件朝鲜儒林得为其一手主持的“新政”吹喇叭抬轿子。李淏的新政说起来不外乎就是效仿中原展商业与制造业开火器建造军舰。稍稍有所区别的是这一系列新政完全都由李朝官方一手经营的。凡是有利可图的贸易项目几乎都被官方死死地攥在了手里。甚至在航海方面李朝还严格限制民间船只装备火炮以防不法刁民对朝廷产生威胁。

    相比之前几任碌碌无为又胆小怯懦的朝鲜王来李淏继位以来的政绩确实让他成为了堪比世宗(李朝第四代君王以注重武备著称)的一代名君。然而自新政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算理想。李朝在税收增加的同时政局却一再地动荡各地的奴隶暴乱时有生。如果君王的决策无厚非而朝中也没有佞臣当道的话那问题一定就出在外界。抱着这样的想法李朝君臣很快就将矛头一致指向了中华朝。认为正是中原那“无父无君”、“惟利是图”的歪风邪气影响了朝鲜原本淳朴的民风。而中原的那些奸商更是无孔不入地吸食着朝鲜的民脂民膏让李朝辛苦展起来的“新政”附之东流。

    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只是李淏君臣。与他们同病相怜者大有人在。这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则要推倭国了。说起倭国与朝鲜的关系那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总之地理上的特殊位置让两国结下了深仇大恨。然而现如今相同的窘境却让两家世仇“冰释前嫌”走到了一块儿。

    “在下岛津恒忠受家父萨摩主之命特来觐见陛下。”朝鲜王宫深处的一处书房中一个留着由兵卫髻的年轻男子恭敬地向朝鲜王行礼道。

    “特使远道迩来一路辛苦了。”端坐在前的朝鲜王神情倨傲的点头道。在他看来萨摩不过是倭国的一个藩镇来此觐见自己本就该采用君臣之礼。若非看在对方是萨摩藩主之子的份上李淏甚至都不会亲自来见他。

    “家父一直以来都十分钦佩陛下的见识称陛下为百年难遇的有道名君。今日得以亲睹陛下圣容恒忠受宠若惊。”眼见对方神色冷淡岛津恒忠连忙再一次挥了倭人卑躬屈膝的传统。

    给岛津恒忠这么一奉承李淏的脸上立刻就露出了笑意。却见他随即颔示意道:“萨摩藩的忠义勇猛是天下闻名。孤在朝鲜也已听说令尊锐意创新是个有为之主。不知贵藩主遣特使来我朝鲜所为何事?”

    “陛下您真是过奖了。家父这次派在下前来乃是为了联手抗华之事。其实相关事宜之前贵国的大院君已与萨摩、长州等藩特使有过多次商议。家父与长州的毛利世伯希望能就此事取得陛下明确的表态。”岛津恒忠恭顺地说道。

    “有关抗华一事大院君已经向孤做了详细的汇报。孤本人也是考虑再三觉得这事还得再端详端详。”李淏谨慎地说道。

    “这么说陛下您还在犹豫吗!”一听朝鲜王不肯表态岛津恒忠的语气明显变得强硬了起来。

    “大胆!你知道自己在同谁说话吗!竟然如此无礼!”一旁的一个朝鲜大臣连忙呵斥道。

    然而岛津恒忠却并不为所动。却见他紧盯面前的朝鲜王大义凛然地说道:“如果在下有冒犯陛下的地方请陛下尽管降罪。但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