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部 第二百九十一节 种水稻辽东获丰收 进忠言阁臣生间隙

多。想必现在播种地面积并不广吧?”

    “回陛下辽蓟的水稻起先是由朝鲜人带的主要是在鸦绿江流域种植。后来从河南、山东等地迁往关外的移民向当地的朝鲜人取经学习种植水稻。因此这两年营口等地也开始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了。”沈廷杨如数家珍的回答道。刚开始时他也曾为东北产水稻而感到惊愕过。不过经过仔细调查之后沈廷扬很快就释然了。从辽东等地传来的报告上来看朝鲜人在辽东种植水稻也已经有些世时日了。只不过因为产量较低又是自给自足所以一直以来都不为外人所知。直到这些年朝廷向关外大量移民才使得东北种水稻不再是什么“秘密”。而汉人本就是种植水稻地行家里手因此东北水稻种植的面积也迅地扩展了开来。

    此时站在沈廷扬身后的冒辟疆跟着一个箭步出列道:“陛下既然辽东等地能种水稻。不如从南方调运稻种鼓励百姓种植稻米。这样一来也可解我北方粮荒之忧。”

    “冒大人说得是。这些年河北、陕西等地天灾时有生。为此朝廷每年都要从南方调运大量的粮草给这些省份。如果辽东能大量种植稻米的话。就能减轻朝廷不小的负担啊。”方以智跟着进言道。

    然而此时身为农林尚书的沈廷扬却摇了摇头否决道:“陛下.两位大人的本意虽好。但臣以为这么做得不尝失。”

    “沈大人何出此言。我中华天朝。物产丰富又是水稻之乡。连朝鲜人都能在辽东种植水稻为何我朝不能呢?”年轻气盛地冒辟疆眉毛一挑反问道。在他周围地几个大臣也跟着一起流露出了不屑之色。

    “冒大人请不要误会。老夫并不是说我朝不能种植水稻。而是说从调运南方的种子在辽东播种效果并不一定能得尝所愿。”沈廷扬不紧不慢地说道:“不瞒诸位大人其实这些年各大商会也曾尝试将南方的水稻移植到辽东可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须知水稻喜温一下子从南方移植到千里冰封的关外自然是难以存活。而朝鲜人种植的水稻虽也是

    中原传入的但经过几百年的培育已经适应了北方寒冷地气候。不仅如此朝鲜人还积累下了在寒冷地区种植水稻的大量经验。因此臣以为在辽东推广水稻还是应该以朝鲜稻为主。当然也可以尝试一下倭稻。”

    “恩。卿家言之有理。那这事就照卿家的意思去办吧。”孙露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其实有关商会试种水稻失败的事孙露本人也是早有耳闻了。否则以她那提前三百多年的见识又怎么放过东北米呢。想到这里孙露又跟着补充道:“不仅是辽东。松嫩平原也可尝试着种植稻米看看。”

    “松嫩平原?”沈廷扬微微一怔随即便小心翼翼地向女皇进言道:“陛下这松嫩平原可比辽东酷寒多了啊。”

    “不过朕听说那里的夏季的气温也挺高地.而且雨水还十分充足呢。”孙露说到这儿现底下的臣子正一脸狐疑地望着自己。不禁莞尔心想自己是否得陇忘蜀了些。不过在她的印象当中东北出产大米应该是清朝中末期的事(家里的米袋上经常印有“百年历史”的广告标语)。现在既然提前成为了贡米那也扩展一下种植范围应该也没问题。不过孙露倒也并不想给臣下下死命令。于是她赶忙改了口道:“朕其实也是随口说说而己。卿家可以像商会那样先雇一些朝鲜人在条件合适的地方试种一下。成功的话再推广。”

    “陛下英明。臣一定会派人妥善处此些事。”沈廷扬谨慎地领命道。但心里却也止不住地跃跃欲试了起采。

    眼见沈廷扬接受了自己的意见孙露又将话题一转道:“沈卿家刚才说有不少朝鲜人在辽东种地。这些人是在辽东定居的吗?”

    “是地陛下。朝鲜土地贫瘠因此从很早以前起就不断地有朝鲜人私逃入辽东开垦谋生。后来满夷做乱又从朝鲜掳来了大量的壮丁为奴。这些年朝鲜国内苛捐杂税繁多各地又盗贼横行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