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0九章 燕云光复(七)

部占领,于大局无益。”

    吴骥的剖析非常有道理,一针见血,说出了西夏的情形。对于西夏来说,数十年来,他们一心想得到关中。关中,不仅仅是富饶之地,还是著名的勇士“出产地”,若是得到关中,得到八百里秦川的话,会使得西夏的实力暴增数倍,摆脱眼下这种穷得快疯了的情形。

    前提就是要辽国拖住宋朝,不使传统进军路线回到宋朝手里。不然的话,即使西夏把陕州和关中全部占领了,也是于事无补。因为从燕云之地进军的路线对宋朝最是有利,一是便于大军行动,二是便于后勤运输,不象陕州那样总是因为地形复杂而给西夏断了粮道。

    “是呀”王韶叹息一声,道:“纵观古今,上下千年,自从霍去病出击河西走廊以来,华夏向西夏之地进军都是走燕云之地,而不是从陕州出发。大宋丢了燕云之地,这条最佳进军道路不在大宋手中,为契丹人所有,大宋不得不从陕州进军。明知道从陕州进军,面临着诸多不便,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彼此之间难以协调,各部不能相互增援,易为西夏各个击破。更让人难受的是,明知道每次出兵都要面临粮道被断的危险,却是总是给西夏断了粮道,不得不退军。”

    断粮道这一手是西夏的撒手锏,用来对宋朝再犀利不过了,用了数十年,就奏效了数十年,这让宋人很是恼火。可是,限于陕州的地形,却又无可奈何。

    这就造就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每当宋朝大举进军,胜利在望之际,传来粮道被断的消息,不得不撤退。

    这种事情在宋朝与西夏的战争中不断重复,却是无法防止,让宋朝吃足了苦头。

    “燕云光复,从燕云之地进军就成了必然,西夏即使在陕州打得再好,攻占了再多的城池,都没有意义了。”吴骥眉头拧着,沉思着道:“他们最好的处置就是趁我大军从燕云进逼之前撤出陕州。不然的话,西夏的精锐陷在陕州,相当于举国空虚,而我大军从燕云之地进逼,就打了西夏一个措手不及。”

    说到这里,吴骥停下来,微叹一口气,道:“哎我倒是希望西夏贪婪之心大起,不从陕州撤军,而是进军关中。那样的话,西夏的精锐一时之间撤不回来,而我会尽快进逼西夏,攻城掠地,一举而击破西夏。那样的话,我们就是一举而平定了西夏,解决了这个大患。可是,我却知晓,这是不可能的。李宗保和梁熙是良将,他们不会想不到这点。是以,我们要尽快出兵,与他们比比,看谁下手更快”

    为了这次攻宋,西夏是精锐尽出,连铁鹞子都出动了,可以想象西夏投入的兵力有多少,举国之兵,十之**在陕州。西夏国内空虚,若是吴骥的动作够快的话,快速逼近西夏,出其不意,大举进攻,在西夏的精锐撤回之前打进兴庆府,那么,西夏也就不复存在了。

    可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虽然吴骥很不想说,却是不得不承认,李宗保和梁熙都是良将,不会看不到这种危局。他们一定会趁早撤军,要在宋军大举进攻之前,回防西夏。

    不然的话,一旦宋朝大军压境,一切都迟了。

    说到底,就是比吴骥和李宗保他们谁的动作更快了。谁最先到达西夏,谁就占有先机。若是李宗保他们先行撤回的话,西夏也就稳固了。若是吴骥先到达,就可以大举攻城略地,直扑兴庆府,一举而灭西夏。

    “有理有理”王韶不住点头,道:“虽然我们痛恨西夏人,可是,不得不承认,西夏有能人。李宗保和梁熙就是两员良将,他们一定会想到这点,尽早撤兵。若是给他们撤回西夏,后患无穷呀。”

    吴骥不住摇头,道:“他们是良将,可是,要从陕州安然撤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知道,陕州地形复杂,地势险要,道路崎岖,不便大军行动,西夏大军要想安然撤回,不容易啊。种家军、姚家军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