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 报
大为缩水(较出航前至少减少了七成),赵旉又有言在先,不重赏他是不行的。于是,赵旉便依照约定,上书为其同时求取三大市舶司的提举职务,毕竟虽然在绘制海图的任务上蔡景芳完成得不太好,可是他这次远航作出的贡献已经过了赵旉当初的要求。
然而,赵旉虽然贵为太子,也深得父亲的宠爱,却并非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得到的。满朝大臣一听到赵旉居然想将三个最肥缺的市舶司都交给同一个国内的商人,几乎全部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这些士大夫对于各阶层地位的变动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可不希望商人阶层趁机崛起,威胁到他们读书人的地位。在他们心目中,宁可将这些职务给外国人(因为外国人不会有政治野心,不过只是士大夫们自己这么认为。),也绝对不能给国内的商人,这是原则问题。
而且南宋海商每年在海外贸易中获利至少数千万贯,可朝廷能拿到的不过百余万,大头都被各大市舶司的提举官与海商们私下按比例分掉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居然在大宋历史上从未有人提出异议,自然是文官集团都被那些市舶司提举们收买了的缘故。现在赵旉这个不懂事的小娃娃居然一下子将三个最有油水的市舶司全部要走,到时候大家找谁去要孝敬啊?即使是目前财源广进的秦相爷,也绝不愿意少拿一份好处,所以他倒是难得地没有借机打击异己,而是选择了附议。
结果,赵旉本来信心满满的许诺,却成了一块“注水肉”,这令他的颜面大失,从此对朝中的那些文官更加厌恶。好在大家也算给这位太子爷留了一点面子,将广州市舶司提举一职授予了蔡景芳。其实蔡景芳对能够获得广州市舶司提举一职已经非常满意,据他估计,他在上次海贸中的损失以及少赚的钱,当他掌管广州市舶司以后,只需半年即可赚回。
虽然如此,赵旉依然为自己没能实践诺言而自责,再加上目前时机也已成熟,便在原有的三大贸易公司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个西洋海贸公司,由蔡景芳的大儿子担任董事长。与另外三个都是国有资产或者说是特区官产作为最大股东、而占据支配地位不同,这个新公司之中赵旉虽然也有参股,但只是拿拿分红,而基本不介入公司的运营,在自由度上要比那三个公司高得多。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再加上蔡氏家族的经营有方,西洋海贸公司虽然基础比三个老大哥薄弱得多(因为巨商的资金基本都被它们吸走了),但展却更为迅猛,这一事实也令赵旉进一步意识到,私有制经济的确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并在二十余年后加了帝国经济私有化的进程,不过至少在他生前,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与销售还是牢牢控制在他自己的手中,那些要是也搞全面竞争,很快就会有贫民饿死。不过,赵旉自然也不会允许一个家族势力过分强大,而制衡的方法他现在就已经想好了,在他看来这也是公私两利,算不得是忘恩负义。
如果说本已以为回不来的蔡景芳满载而归,算是意外的惊喜,那么赵旉主持下不断深化的军事改革就只能说是按步就班了,一切都按照他早就想好的思路做下去,中间再随时增添一些他人的智慧结晶。
其实在卫军组建以后不久,赵旉心目中的军事改革第二浪就已经悄然开始,上次大破撒离喝一战中,第一师的师长吴璘在赵旉的授权下同时节制两个师的主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
按照赵旉的规定,卫军的将帅平时都不可能直接掌握过一个师的兵力,只有战时得到他的授权后才可以指挥更多的军队。这样一来,即使将帅因为长期带兵使得麾下的官兵对其过分信赖,也会因为兵力不足而缺乏作乱的本钱,就不需要将太多的精力和资源花费在防内上。
而各师联合作战时,则以严酷的军法惩处那些不服从军令的家伙,保障了主帅的权威,但各师师长也可以直接找赵旉申诉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