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二十一章 边区经济

国家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可是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极重,强制移民必定引起广泛的不满,虽然总有办法排解,但毕竟不是什么好事。

    可是在赵旉的努力下,以培高田地技术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以古代农业机械的推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现在他完全可以不必强制移民,只靠屯田兵就能控制住新占地区,并且还是解潜构想中战斗力相当强的新型屯田兵。

    而随着各种已有农业技术的深入普及,以及一些新技术的明,在不久的将来,即使将一个完整的卫派驻边疆,也完全可以在财政上实现收支平衡,两年之后还会有所盈余。而只要通过组织安排,为官兵们娶到当地的姑娘,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会考虑留在当地生活,这比起动员百姓移民无疑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到了那个时候,大宋向外扩张就会变得异常简单,只需要集中精力处理好两个问题就行了,一是必须肃清盘踞在当地的敌军主力;二是语言问题。

    赵旉对外语教学是非常重视的,如果语言不通,即使占领了某地,当地居民也会长期将宋军视为侵略者,抵抗也会连绵不绝。而一旦语言相通,当地人就容易接受宋军的存在,而宋人代表的先进文明也将对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到时候再通过通婚等手段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该地完全消化。

    在了解外语教学情况的时候,赵旉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音没有标准,隔了两层师生关系便会完全走样。为此,赵旉募集了上百名擅于吟诗作对(古时创作诗词是要讲音韵节律的,所以一般会作诗的人音相对比较准一些。)的文人,创造出了几十个符合汉字书写习惯的音标。这样一来,不但外语的教学效果今非昔比,官话的普及工作也顺利了许多。

    为了便利外语学习,赵旉将中国周边主要语种进行了分类,如女真、渤海、高丽三族的语言虽有差别,但交流的话问题并不太大;而契丹、奚、蒙古等族的语言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只需学习每大类之中最通用的那种语言,便可以省下大把的时间。至于那些小语种,反正也不怕他们叛乱,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卫军官兵在从军之前可以在学校选学外语,而如果入伍后有任务需要,自己却不会这类外语,却又非常想去的时候,就只能去刚建立不久的“皇家陆军学校”突击培训了。反正战斗期间只要学会一些常用语句即可,而战后有大好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并不是很难学。

    注1:元清因为统治者并非汉人,所以没有完全沿用前朝的统治模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统治经验更加丰富,所以这两个朝代统治的疆域都相当广阔。但若要将元清统治模式中的优点总结出来,与另一个疆域广阔的朝代唐代相较,其实差别并不太大,都是边疆地区高度自治、军政合一,以尽量降低中枢所需支付的统治成本。虽然在其他制度不配套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会增加叛乱的风险,但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不断对边疆自治制度进行修正改良(例如唐代的错误就是连很多非边疆地区也被分给了节度使,导致国家直接掌握的地盘太小。),而不是因噎废食,直接将其废止。

    注2:在清代推行“摊丁入亩”之前,历朝人口之中都存在大量的隐形人口,所以清代的统计数据才会一下子比明朝多出四倍,在农业科技并未有明显进步的情况下,仅靠美洲高产作物,人口不足以暴增这么多倍,毕竟没哪个地方番薯的种植面积比水稻小麦还高,而且清代还有那么多白吃白喝的旗人呢。关于这一点,本书中的设定是“摊丁入亩”的制度推广后,各地统计人口平均增加五到六成,当然,本书只是小说,不可能为此做深入的调查,如有谬误,请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