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百六十章 田野春风(大结局)

与权势,何必再屈为人臣,父亲大可仿效……”

    方绍摆手打断了方炎的劝进,笑道:“对于为父而言,那些只是浮云而已,若问我有何愿,便只是做个周文王就知足了。”

    言尽于此,方炎便明白了父亲心意,遂正色道:“炎向父亲保证,对天发誓谨遵父亲的叮嘱。”

    有了方炎的保证,方绍心中才放下最后的一丝顾虑,亲手将儿子扶起,抚其肩语重心长道:“很好,有你之誓,为父为放心了。年轻真好,将来,总归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呀,呵呵----”

    …………

    是年春,大汉丞相,大司马大将军,晋阳侯方绍,正式进位晋公,并立长子方炎为世子,汉帝刘

    泰下诏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在方绍进位晋公后的三年间,国家风调雨顺,人民休养生息,华夏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这一年的春天,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在长安城结束,方绍亲自主持了会试,而荣获三甲之首状元郎桂冠,自国家开科取仕以来,头一次由一名完全寒人出身的人所摘取,令方绍感到惊奇的是,此人竟然姓张名端,字居正。

    此番科考,以文赋、策论和数学为主,而这张端竟然三科全列第一,其博学多才之能,实可谓科举创立以来仅此一位。

    据闻这个张端,为扶风人士,其父本只为一名下级府兵,家中有良田十五亩,父母均为普通的乡农出身。

    虽然张端其父目不识丁,但却甚有见识,省吃俭用,把张端送往村里的私塾读书,而这个张端也确实是块读书的奇才,寒窗数载,终成大器。

    对张端的过往事迹,方绍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惊讶,真正令他惊讶的是,乡野村落间,如今竟然也办起了学堂私塾。

    尽管方绍当政以来,全力支持教育,不但令官府拨出大笔财政,创办官学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办学,但方绍没想到,国中教育发展如此迅速,才短短不到十年的功夫,乡野村里竟也办起了学堂。

    于是,方绍决定离开长安,去往附近的州郡乡里微服出巡,欲要亲眼看一看这帝国乡里民间的新气象。

    车马数辆,在数十名扮作家丁的精锐武士的保护下,方绍身穿便衣,扮作是出行的商人,离开长安城后,沿着渭水西行。

    惭愧的是,虽居于关中十余年,手握着帝国的最高权力,但自当年的关陇之战后,这三辅之地几乎再没有游历过。

    在方绍的记忆中,当年他率军北出斜谷,沿渭水一路杀入长安,沿途所见,到处是荒芜人烟的田地,大道之上,走上几天几夜都见不到一个行人的影子。

    而今,行走在渭水的官路上,时刻可见东去西来的行人商旅,有满载而归的西域胡商,也有匆匆西去的中原客商,南望渭水,船来船往,尽皆满载着货物,断绝已久的丝绸之路重新连通了东西的交往。

    沿路而行,那些记忆中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则是庄稼如浪,桑麻遍野,随处可见在田地间辛勤劳作的农夫。

    看到此等繁荣的景象,方绍的心中自然是十分的欣慰。

    徐行数天,这一日的午后,行至槐里附近一片乡野。

    此刻日当正午,农夫们聚在树阴之下,喝着水,吃着午饭,待到午休之后再行劳作。

    而在田野之间,隐隐约约有朗朗读书之声传来。

    方绍心有所感,遂叫停车。

    在阿山的扶持下,方绍下了车,举目远望,却见蓝天白云之下,碧绿的农田

    之间,一座草堂静静的沐浴在阳光之下。

    “阿山,他们朗诵的是什么啊?”方绍笑着问道,如今他年过半百,听力渐渐衰退,隔着老远听着自是不太清楚。

    “小的听着什么‘一一得一,三五十五的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