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1章 不一样的

时的高顺与历史上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他融合了另外一个人的记忆,那个人来自千年之后,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叫作凌守义,因为救人而意外身死,不知什么原因灵魂穿越时空与高顺融合在一起,那些千年之后的记忆被高顺吸收,之后本就沉默严谨的高顺变得更加沉默,在部下和同事面前也更显威严和务实。但是,沉默的高顺并不代表没有作为,而是书写了一条条措施和意见呈到吕布面前,对当前的政务和军事提出了许多看法,在许多被否决之后高顺并没有放弃,而是耐心的一次次送呈,终于,这条依泗水南岸建城寨以防曹兵的措施被吕布采纳了,这其中即有陈宫的劝谏,也有吕布为高顺的诚心打动,然后平时拔给魏续管理的陷阵营也交还高顺了。除了这条,还有一条最重要的举措被采纳了,便是在徐州各县屯田。打仗打的就是粮草和后勤,屯田的好处相信以陈宫的眼光绝对看得出来,如今到处都是流民,不愁没有人力,只要吕布点头,这件事直接交给他处理就可以了,不出一年,徐州的粮草绝对可以大丰收。

    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高顺非常清楚曹操的实力和自家主公的性格,如果没有万全的准备,下次曹兵来攻可能便是吕布军灭亡的时刻,所以他小心冀冀,励精图治,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吕布军的命运,但是最终结果如何,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除了陷阵营守卫寨子四周,泗水两岸还散出去了数百侦骑,严防曹军的探子,虽然建寨难免逃不过敌人的细作但能防备就得防备,除此之外,依高顺的治军性子,建寨的民伕都是按军营建制实行军管,所有进入寨中的民伕都会受到监兵的严密临视,民伕们虽然不太适应军事管制,但一日三餐有饭吃,建完城寨还有地分,也就没有任何人有怨言,规规矩矩的按照高顺的要求来做。

    高顺返回大帐,也不需亲兵伺候,将铠甲脱下,就于桌旁坐下,早有竹牍摆好,自个儿磨好墨,提起毛笔略微思索一会便按心中所思书写起来。他要给吕布上书建议陈条,励精图治,巩固吕布军对徐州的统治,吕布接受泗水建寨及屯田的建议就表明他已经逐渐被高顺说服,或者说他身边的陈宫被高顺说服,转而帮助他劝谏吕布,只要吕布和陈宫还想着壮大自己的势力,便不会再直接拒绝他的强军策略。

    高顺的强军策略分为三步,一为巩固兵源、提升兵源素质;二为加强对各县的直接控制,粮草、货币、矿场这些战略资源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三为精练现有兵马,留强汰弱,统一训练、统一号令。这三条若能具体实驰必能给吕布军带来质的飞跃。但要真正实驰起来,旁枝末叶繁多,若没有吕布的鼎力支持和一干文臣武将的协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化措施为行动来收获结果的,所以高顺必须为每条陈述自己的理由以及实驰后的好处,再就一些细节加以描述,总之,别看短短三条,高顺恐怕得花数千字来理顺陈述。

    高顺将心中的所思所想统统化为一行行文字,每一个字都饱含了他满腔的热忱和对吕布军的忠诚,吕布待他虽然并不好,但高顺从来没想过要离开或是背叛,他不像陈宫和张辽,他有一颗忠诚的心。陈宫弃曹操而投吕布,在高顺看来是不忠之举,心中存有鄙视,再加上他从不刻意讨好别人,陈宫虽被拜吕布军军师,却也拉不好和高顺的关系。至于张辽,他与吕布的关系只能说是依附,绝对不会为吕布流尽最后一滴血,早晚有一天形势不对会离开,而融合的记忆也告诉他张辽最终投靠了曹操。

    其实吕布的属下,除了他高顺,又有几个忠心的,吕布一向喜怒于形,又贪杯好色,连属下的妻妾也不放过,如何能得到他们的忠心?高顺已经不止劝谏过他一次,让他收敛形色,凡事不要只凭意气冲动,更不要一犯错误便说失误,说的失误太多了、已经不可数了,谁又还会相信?但吕布就是不听,反而因为高顺的劝谏收了他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