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

官时,装疯卖傻,唱道:“上海人京郁惟正,现患四肢风湿病,皇帝若还可怜儿,饶了一条穷性命。江阴人王逢是张士诚的馆客。朱元璋灭士诚,欲辟用之,坚卧不起,隐上海鸟泾。洪武十五年以征,有司敦追上道。亏得他儿子在朝廷做官,以父年高,叩头泣请,才放回去。

    新喻人粱寅,太祖定四方,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寅就征。书成,将授官,以老病辞。

    泰和人陈谟,洪武初,征诣京师,赐坐议学。宋濂、玉祚请留为国学师,谟引疾辞归。祁门人汪克宽、金华人胡翰、新喻人赵埔、临海人朱右、义乌人朱廉等,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皆不受归。有些人“家有好学之子,恐为郡县所知,反督耕于田亩”,以防被召去做官。

    有些人为免被征出仕,竟至自残肢体,如沙县罗辅等十三人私下议论说:“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厉害,我每(们)各断了手指,一便没用了。”

    2被迫入仕类。有不愿为官,但抗拒不了的。大名人秦裕伯避乱寓居上海,两次被征不出。朱元璋亲笔写信威胁他说;“海滨居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不得已,偕使者入朝;授侍读学士,固辞,不允。临海人陶凯获知使者将至,隐避不出。朱元璋对使者说:“陶凯如果不来,把他的九族以内亲党的脑袋割来。”陶凯只得乖乖上路。

    3辞官归田类;有不少很有才干的人出仕之后,过若千年又找各种理由辞官不干。朱升在朱元璋亲征徽州时前来投奔,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为他说降徽州,保全婺州,推荐刘基、叶琛、章溢三贤,还在鄱阳湖战役中救过朱元璋的命,明朝建立后又为之制定各种礼仪,文治武功均称卓绝。但在朱元璋称帝次年,却辞官不做,乞“请老归”,退隐林泉了。

    陈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朱元璋渡江后以秦从龙荐,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留参密议。朱元璋称吴王后,授予供奉司丞,辞而不就。朱元璋称帝后,三授翰林学士,皆辞。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又先后授以中书左丞、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太常少卿、礼部尚书等职,通通固辞。朱元璋想给他儿子官做,他也推辞不允,说:“臣之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丑。”

    做了官想辞职归田,有时也会引起朱元璋的猜忌而受重罚。大理寺卿李仕鲁劝朱元璋不要太尊崇和尚道士,元璋不理会,仕鲁着急,闹起迂脾气,当面把朝笏扔在地下,要告休回家。元璋大怒,当即叫武士把他掼死在阶下。

    朱元璋曾颁布“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的律例,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说其来远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专门颁布法令,严惩不做官者,从反面也反映了当时“人多不乐仕进”现象的普遍性。

    二、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的原因

    明初文人为什么“不乐仕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明朝的官俸太低

    朱元璋出身农民,常把宫俸与农民的收入相比较,用“禄以代耕”作为制订官吏俸禄的标准,因此,实行低俸制。明代官员俸禄,始定于洪武四年(1371),因支米,故称禄米。禄米以石计,九品年禄依次为9oo、75o、6oo、5oo、4oo、3oo、27o、24o、18o、16o、1oo、9o、8o、75、7o、65、6o、5o。各按月支给。这次所定官俸,签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经济状况,与前代相比,整体上偏低。洪武十三年(138o),重定官员俸禄,除给禄米外,还给俸钞。这次所定官俸,较前一次普遍提高。到洪武二十年(1387),又一次重定官员俸禄,取消了俸钞,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