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十一章 春帆楼风波

    1895年3月19日对马海峡浪急风高。

    悬挂着“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的德国商船“礼裕”号和“公义”号正在驶向日本关门海峡船上那几只高大烟囱里不断冲出的滚滚浓烟迅逝向远方。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李鸿章以及李经方(李鸿章之子)、参赞伍廷芳、马建忠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人都在领先的“礼裕”号上。

    此刻在“礼裕”号船的天遮下面李鸿章在李经方的陪同下正迎着海风卓然而立他颌下那已经花白了的胡须随风不停地飘动着。仅仅七、八个月的时间李鸿章就消瘦和苍老了许多只有那两道山丘形的眉毛和双目中依然锐利的目光还在显示这位掌控北洋二十多年清朝末期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的威严。

    72岁的李鸿章威风一世却不料暮年蹉跎。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淮军又在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自己多年的心血不但付之一炬而且还背上了甲午兵败罪魁祸的骂名。现如今为求挽回危局他又不得不勉强奉旨出使日本。

    李鸿章其实早就知道议和是个受累挨骂不讨好的差事:战争形势的展明摆着这次议和肯定要割地赔款而只要割地赔款就会被许多国人斥责为误国、卖国。唉!想不到一世英名到老却背上了遗臭万年的骂名。想到这里他摇摇头不禁暗自长叹:国势积弱又岂止是鸿章一人之过?要不是自己在中日战争中确实指挥失当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心中有愧于国自己又何苦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尚如此奔波劳碌……

    海浪涌动船体颠簸甲板上的人们也在跟着起伏摇晃。看到涌起的波涛不时将带有海腥味儿的水花飞溅在李鸿章的官服上李经方不由得有些担心。他上前一步扶住似乎有些站立不稳的父亲轻声说道:“父亲海上风高浪急您最近的身体又不太好还是回舱里休息吧!”

    虽然心下酸楚、凄苦但李鸿章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表露出来。他摆了摆手然后转过身子接过随从手上的千里镜朝东北方向望去:近看对马海峡波光粼粼渔帆穿梭;远望只见茫茫大海水天一色一碧万顷;极远处隐隐约约青烟数点那便是马关了。

    李鸿章知道:在那里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辽河平原战役的胜利为他这次和谈增添了一枚极重的砝码亦让他有了和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本钱。这个冯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见见他……

    就在李鸿章为即将到来的谈判想起冯华和辽东大捷之时冯华亦对李鸿章和马上将要进行的中日和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虽然他知道此次和谈中国肯定改变不了割地赔款的命运但是自己仍然要竭尽所能尽可能的让中国少受一些损失为中国多保留一点儿重振国势的原气。

    冯华对李鸿章的印象大大不同于现在的很多人他知道单纯将李鸿章评价为卖国贼、刽子手是不太客观的。“弱国无外交”是很多现代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可不少人却都自觉不自觉的忽略了李鸿章所处时代中国的现状中国正处在一个最萎靡不振封建王朝的末期。李鸿章由于对各列强本质、对中国自身实力认识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他“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总体方针的提出也导致了他一生不断对外妥协退让的事实。

    不过有一点儿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李鸿章所签的许多“卖国条约”都是在外国列强兵临城下时签订的“城下之盟”而且是得到满清朝廷认可的因此将割地赔款的罪责完全加于他一人身上是并不恰当的。虽然李鸿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一味主张外须和戎甚至不惜牺牲民族的利益换取满清王朝的苟延残喘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屈辱的历史记录但不可否认他不但是一位有识见的外交家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他的很多见识、观点都远远出了当时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展和变化冯华可谓了然于胸他明白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