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十八章 两个人眼中的上海1

    艘船,确切地说是两艘英国太古公司的客轮,一前一海。一艘是从北方的天津来的,上面坐着《泰晤士报》的大记者莫里循先生,他的目的地已经到了;另一艘船则是要驶往北方的天津,上面坐着同盟会的总理孙中山,他的目的地也到了。孙中山和他的同伴们都穿着西装,许多还是临登船前刚刚在香港定做的,相对的,那个洋人莫里循却穿了一身长袍马褂,就像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到中国旅行时一样,他自作聪明的认为,张文英在怎么也曾经是大清朝的状元,这样穿戴应该更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总理,我们这就去见那个张文英吗?”说话的人才二十出头,长得一表人才,正是同盟会的骨干,年轻一辈的翘楚,《民报》的主笔汪兆铭,他还有一个笔名,汪精卫。汪兆铭比张文英小了四岁,对这个和他差不多年纪的汉军司令很是看不上眼,在他看来,自己若是有这亿万身家,做得应该更加出色。人年轻的时候大都坏不到哪儿去,汪兆铭固然嫉妒张文英,不过起码此时的他还没有要当汉奸的心思。

    有关张文英的各种传闻已经听了很不少,他们的到来也帮不上张文英什么大忙,比起立刻去见张文英,孙中山更想看看光复了的上海滩是个什么样子。

    与此同时,莫里循也下了船,与孙中山一样,他也不急于去见张文英,而是想先看看上海的情况。

    与十几年前一样。他刚一下船便有许多中国人围了上来。与十几年前不一样,那时候更多的是流浪汉,乞丐和孤儿。现在更多地则是推销商品地小贩和拉黄包车的。莫里循觉得上海与自己印象中已经不大一样了,却又说不出具体是哪儿不一样。

    莫里循在上海的街头独自转了大半天,还是决定到公共租界去看看----在他看来,上海平静得太过不寻常了。

    他很快地从工部局的英国董事那里打听到了不少有用的消息,可是这些消息却让莫里循更加迷惑了。张文英夺取上海是非常轻松的,城区内几乎没有什么战斗。但是后来的安清帮暴动还是让上海蒙受了损失。张文英采取了取消复进口税等一系列措施希望稳定工商业,也的确取得了一定地成果,但是张之洞封锁了长江上游,直隶和两广来的商船也先后取消,不管张文英如何努力,上海的工商业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若不是他聪明的拉拢了江浙商人,情况只怕会更糟。苏南浙北一带目前尚算平静。战争的威胁却并未远去,不少人拖家带口的逃往上海,就好像当初闹长毛时一样。工商业的凋造就了一大批失业者,现在又有大批难民涌入。从前好歹还有安清帮维持着地下秩序,现在安清帮被张文英连根拔起了。上海地局势即便短期内还能维持,也还是会在半年内彻底陷入崩溃,工部局的董事们正等着看张文英的笑话。

    “一群跟猪一样蠢的家伙。”从工部局出来,莫里循难得地骂了句粗口。工部局的薰事描述地上海滩和他亲眼见到的完全是两座城市。凭借以往的经验,他知道工部局一定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可他们还是太相信以往的经验了,要知道,数据虽然不会说谎,却还是可以隐瞒一些别的信息,上海倒地是天堂还是地域,并不只是一些数据说了算。

    看来工部局和领事馆都是靠不住的,至于法租界,莫里循根本不用去考虑,他们的见解也不见得就会比公共租界这边更高明,莫里循又回到了街上,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莫里循已经知道是那里不对劲了----上海街头的流浪汉实在太少了……

    孙中山也注意到了上海街头的不同寻常。局势还不稳定,依旧有难民涌进上海,可街头能看得见的流浪汉少之又少,细细打听才知道,他们大都是刚到上海的难民,他们大都听人说到了上海就能找碗饭吃。

    “总理,咱们都走了大半天了,要不找个地方歇歇脚?”说话的有时那个汪兆铭。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