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卷 内蒙之战 第七十三章 元老

治天皇是以为强有力的君主,国家大局尚在掌握之中。军队虽然独立于行政权之外,由于元老和军队的天然联系,军队始终都是处于元老们所掌握的政府控制之下的,它还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政党政治也在缓慢的展着,初步具备了普遍选举和自由竞争的一些特征,但另一方面,日本的政党政治运作却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即对元老举荐的依赖。依照普遍规则,一般是由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组阁,但是日本实行是一个奇特的政党内阁体制。内阁相的人选并不是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候选人,而是先通过元老举荐出任相。然后再通过选举成为第一大党组织内阁。政党要想组阁成功需要跨过两个门槛,第一、元老的举荐。第二、选举中获胜。

    元老举荐制在明治宪法中并没有任何规定,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宪法政治的某种变态。元老借助自己的影响,通过对相的举荐来干预国家政治,西园寺公望等一些人是赞成政党政治的,并且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推进政党政治,但是西园寺的举荐却明显的产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因为长期在元老的举荐之下,政友会等一些政党也形成了一种惰性和惯性,反认为元老推荐是才是一种常态。现实政治的展却与西园寺原先的设想恰恰相反,政党严重的依赖于元老的举荐和元老对军部的牵制,这使得政党缺乏自己的独立性与斗争性。各个政党不是努力去争取自己所属社会阶层地支持,不是去通过自己的纲领和宣传获取民意基础,而是寄希望于博取元老的欢心。揣摩元老的心意。对军队的压制主要是来自于倾向于政党政治的元老,它并不牢靠。明治天皇的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而他的继承人精神状态非常糟,显然不是那种能够驾驭那些桀骜不驯的军人的强力君主,元老们在世时一切还能应付,当元老逝去之后,军队就如同脱缰地野马,不是政党内阁所能驾驭的了,缺乏民众根基的政党内阁,在面对军部的行动时只能被动挨打。毫无反击之力。

    与文官集团相对的便是所谓山县系。山县有朋不是一个能力非常出众的人,也没有大的战功。因为大村益次郎被暗杀;前原一诚在辞去兵部大辅之职,并因地荻之乱遭处刑;西乡隆盛因鼓吹征韩论而失势;桐野利秋、筱原国干相继下野西乡等人在西南战争中失败,从此从政坛消失。这样,在剩下的人之中只有山县胜任军队的领袖了以鸟尾、三浦、大谷、曾我四位将军为的反山县势力被从要职上排挤下来,从此6军中形成了山县派这样一个大派阀。山县的影响力渗透到政界、官界和学术界,形成除军部外还囊括枢密院、贵族院、司法省在内的日本政治史上最大的派阀。即便是到了很久以后,也没有人能越。山县有朋本人的能力不足,在明治政府中算不得出类拔萃,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么庞大地派阀得益于他善于用人。他在用人时先派给他们各种任务以判断一个人地能力如何,之后适才适用,根据能力委以相应工作,磨炼其才能后再委以重用。*****他对部下从不弃之不顾,而是想办法帮助部下把工作做好。山县的部下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论功行赏。出人头地,所以他们没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对山县宣誓效忠,结成派阀,逐渐壮大。山县时常自称为“一介武夫”,实际却深谋远虑。和他相反,伊藤博文因性格外向而受人拥戴,但伊藤过于恃才自傲,不太提拔别人。对没有能力的人弃之不顾,所以形不成自己的派阀。很多人都承认伊藤是精英,但极少人成为其心腹。山县占据权力中心时,那些想利用山县的人更加趋之若骛,也使他的实力更加庞大。

    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山县有朋一向是最厌恶政党政治地,不过他现在却要与那些政党政治家们合作,去共同对付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军部。这还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那些被各种千奇百怪的思想冲昏了头脑的少壮派军人可以完全不用理会英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