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十八章 引导

;干部劳动的时间,也根据体力而有长有短;又保留原工资待遇,干部们很容易接受。于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1968年5月7日,伟大领袖的“五七指示”表两周年之际,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当天组织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并把这个农场命名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办时还算顺利。到达那里的干部,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这些干部在柳河种了不少地,又新开了一些荒地,盖了不少新房子,还种树,搞副业生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

    这个材料最初在68年9月29日《大革命情况汇编》第628期上表。经验材料中说:“办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上层建筑走出了一条新路。

    这一期干校共有学员141人,主要是原省、市委机关干部和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机关干部办农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不少干部到干校后,亲临三大革命第一线,接近了贫下中农,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目前,干校耕种土地3000余亩,农、林、牧、副、渔全面展,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小型工厂、企业。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伟大领袖看到这个材料后,于9月30日批示道:“此件可在《人民日报》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

    姚大笔杆接到伟大领袖的上述批示后,对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上来的材料又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定题目为:《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并在他写的编者按中引用了伟大领袖的批语。这个由姚大笔杆写的按语说:伟大领袖关于柳河“五七”干校经验的批语,“对反修、防修,对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伟大领袖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执行伟大领袖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别注意不要染上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一切依靠秘书、做官当老爷的剥削阶级坏作风,要保持无产阶级朝气蓬勃的革命的青春“。

    姚大笔杆写好这一按语后,报送伟大领袖审阅。领袖批示:“可用。”

    这样,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同时刊了姚大笔杆写的编者按。

    这样,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伟大领袖肯定的典型。各地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中央各机关,包括中央办公厅,也都在外地寻找地点,分别办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

    上述这些,就是“五七”干校成立的起因和过程,而萧寒的出现,则在这个过程中间分开了一个小小的岔路,那就是,以临南的地域和地位,原本还要等到69年底至70年初这一段时间才会设立“五七”干校,现在则提早到了68年。

    这正是萧寒想要的结果,相比后来,越是早建立的干校,其干校成员就越“反动”,萧寒要的就是这些先被冲击的专家、学者、学者型干部以及各大院校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后期的干校,是轮换的,长的三五年,短的几个月,很不稳定,而第一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