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一章 喜收太史

应。但转念一想到老母病重。只得推诿道:“并非慈不愿意报效国家。只是家母抱病多年。太史慈离家数年。未曾尽过孝道。如今方从辽东转回。为孝而不能远离老母也。”

    正在这时。太史老夫人在媳妇和两个丫环地搀扶下。掀帘而入。怒喝道:“大丈夫处世。应当上报国家。下救百姓。岂能因小失大。为母宁愿明日身死。也不愿有这样一个不知大孝地儿子。”丁淮见状。连忙起身拜见太史老夫人。太史慈更是诺诺一旁。不敢再开口。唯恐其母生气。

    太史老夫人道:“三年多来,老身承蒙孔太守多方照顾,无以为报,一直引以为憾。况且老身早就听说过丁大人为国平乱的功绩,今听说丁大人更有济世之心,老身甚是钦佩,可令我儿出山相助大人一臂之力。”

    丁淮心下大喜,但一想,却对太史老夫人道:“此事暂且不急,丁淮曾经听舅父提到伯母的沉疾令群医束手,可有此事?”

    太史老夫人点了点头,道:“老身沉疾多年,病入膏肓,正是不治之病。不过如此也好,老身一旦不在,便可使我儿再无后忧。”

    丁淮道:“晚辈粗通歧黄之术,只是不知能否为伯母去此沉疾?”

    太史慈大喜,忙道:“若能治愈家母病恙,太史慈当以命相换亦无不可。”

    丁淮笑道:“太史孝子,名不虚传,丁淮自当尽力。若能如子义所愿,还望子义能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太史慈连声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丁淮果然医术高明(左慈的弟子,加上两千多年的知识,能差吗),太史老夫人用了丁淮的药方,七天之后,病情便大有起色,半个月后,几近痊愈,使得太史慈心悦诚服,跪倒在地,口呼主公。

    成功的收服了太史慈,丁淮便和太史慈及太史老夫人一起回到北海。孔融见到丁淮收得太史慈归来,并且还治好了太史老夫人的顽疾,心中惊喜各半。喜的是,太史慈乃是一少年英雄,以后对丁淮的前途必定帮助极大;惊的是,曾经让群医束手的太史老夫人的顽疾竟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让丁淮治愈了,真不晓得自己这个有“当朝之文武全才”之称的外甥还有什么本事。

    由于丁淮此次战功,使得北海百姓免于黄巾之乱,功不可没。但是,由于丁淮本身就是汉中太守、祁乡侯,官位比孔融还大,孔融无法对丁淮进行奖赏,更何况甥舅之间,也毋须客气。

    但是,为了防备黄巾再来,孔融便让丁淮统领北海郡的所有军队,加紧训练。由此可见,孔融对这个外甥非常满意,并相当看重,更有他日举荐丁淮为青州刺史之意。另外,由于太史慈在此战中的英勇表现,被封为都尉,和武安国并列。

    自此,丁淮青州立基的第一步迈出的非常成功,这一步使得丁淮掌管了北海的军权。更重要的是,这是丁淮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的,而不是依靠其父或其舅父的关系,所以,丁淮的掌管北海军权并没有引起北海军方和当地豪族的任何不满。相反,由于丁淮之前的名声,以及他的突然到来,保全了北海城,使得北海国免受黄巾之乱,丁淮因此成了整个青州的英雄和神话。

    由于北海的八千守军在此战中阵亡一千二百人,重伤三百,剩余士兵共计六千五百人。丁淮便将重伤之人遣散回家,经孔融同意后,免去他们五年的赋税。

    丁淮和孔融商议,为防以后黄巾来袭,决定招募士兵一万三千人五百,凑足两万之数,一部分从投降的黄巾军中招募,一部分从民间招募。由于受到北海之胜的鼓舞以及为了保卫家园,前来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共有两万多人报名,丁淮从中选择一万三千人五百名精壮的年轻人,编入北海军队。

    募兵之后,丁淮冥思苦想了一个晚上之后,写出了一套练兵的办法,交给太史慈和武安国,由二人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