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章 雏鹰展翅

查查资料和找点诗词背一背什么的,以应对现在的需要。

    大汉熹平四年乙卯秋天王珲的伯伯王允升官为豫州刺史,荀爽和王紫善带着王珲去祝贺,王允见到荀爽很是高兴,大宴宾客,共述感情,酒至半酣,说到:“鄙侄儿年少玩沥,让荀兄费心了”,荀爽连忙说到:“如此佳儿,何须费心”接着把王珲平日表现大大赞扬了一番,弄得王珲都不好意思了。

    王允听了,很是高兴,指着院外远处的山和天上的月亮以此为提命王珲做诗,王珲连忙摇手说不会,大家哪里会相信啦,纷纷鼓噪着让他做。王珲没有办法,忽然想起以前背过的王维的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好”王允听了大声赞道,大家也跟着叫好。王珲心道:“能不好吗?大诗人的作品啊,好在现在没有什么版权之类的东西,再说王维还没有出生呢?”

    “他的字写的也很好,可以说自成一体”荀爽又在献王珲的丑了。

    “哦,珲儿,写来给大伯看看”说着又叫家人拿来一幅帛和笔墨。

    呵呵,小王珲也只好又献了一次美才道:“伯伯,此去为国效力,真乃“精忠报国”也,侄儿就写个“精忠报国”献于伯伯”,提笔写了四个正楷大字于帛上,王珲知道王允韬光养诲,积蓄力量,利用矛盾,终于把董卓送上断头台。不顾自己的安危,特别是死前的那句:“若蒙杜稷威灵,得安国家,这是我的愿望。万一无成,则只有奉身以死。主人年幼,所恃唯我。临难苛免,我不忍为。请替我传语关东诸公,如能使国家易危为安,我死也瞑目了!”,他也的确算的上精忠报国了。

    ?。“好,好字好意深啊,哈哈”王允心里乐开了花,对王紫善说到:“真佳儿也,贤弟有福啊。”,王紫善也乐傻了,只知道傻笑,南阳的乡绅官僚也不断给王紫善贺?

    第二天整个宛城都知道了,南阳的王家出了个小神童七岁能诗能书。一时间登王紫善家门的士绅多了起来,王紫善原也就是个老实的士人,在家族内也就是个能守成的主,远不及祖辈、父辈创下这么大家业的能力。这么多来要字、要诗、来推荐女儿的还有来请客吃饭的,他本来就是个不大会拒绝的人,搞的他也很为难,没办法的情况下就一次次的来找王珲征求意见,弄得王珲也不胜其烦。最后,过完大汉熹平五年的正月十五,干脆让王珲搬到王家在轩辕山附近的一个庄子里去做个小庄主了,张氏心痛儿子太小,干脆送了两个自己房内的丫鬟和两个老妈子去照顾,王珲爷爷呢,也叫了两个忠心老仆人也给带了去。

    王珲在这个时代第一次出远门,拿了几本化工、物理和音乐、诗歌方面的书和一把吉他,带着十个一起练武的小孩,和父母、爷爷奶奶送的丫鬟仆人们,拜别了老师荀爽(也要去游历去了),在长辈们的含泪目送下,坐着牛车离开了南阳。

    一路春寒料峭,看着东汉的景色,共

    行了五天才到。这个庄子实际就是有三百亩的贫瘠的田和几千亩山地组成(对于王家这是个可有可无的地方,提供不了实际的东西,其实当时山地基本是随便圈的),由于土地贫瘠,王家也没有收租,只是要逢年过节给在宛城附近的王家提供些山果和野味,人不是很多有个三百多人,庄子的管家安排好住下来后,王珲忽然觉得没有人烦了也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心理非常舒畅。看着古色古香的屋子,和窗前的竹子,王珲很是惬意。看到带来的吉他,试着弹了曲以前学吉他时第一首曲子《爱的罗曼丝》,显然比以前差了很多,把位都抓不住,想来还是现在太小了,手自然就小了。

    这样在与众小孩的打打杀杀中,和寂寞是的吉他声中,又过了两个月。一天王珲出去领略春光,偶尔看到佃户正在造房子,用两块木版夹着地基,在木版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