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三一章 迁都之争(下)

    对于皇上的迁都,满朝文武大臣反对的理由,显然比前一天赵匡胤刚提出迁都时准备的充分许多。

    京西南面转运使李符上表,历数洛阳的八大缺陷:第一是城市凋敝。大宋立国之前北方兵戈频繁,战火绵延不断,洛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当朝者或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战事一起目光就落在洛阳身上,如此久历战火的洛阳必定不如经过了后汉、后周和大宋三朝苦心经营的汴京繁华;第二是宫殿残缺。自后唐被后晋取代,之后的国度都是建立在汴京,如此洛阳的行宫在经历了战火和那些大将的破坏之后已经不适宜成为皇上的皇宫;第三是郊庙未修,大宋的宗庙在汴京,若是迁都就要在洛阳重新修建宗庙,而从汴京搬迁宗庙却是对先祖的不敬;第四是衙署未备。若是建都洛阳,则要重新修建宰相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和六部九卿等各个衙门的办事厅堂以及各郎官大臣的住所;第五是民众贫困。自郭威建立后周到柴荣执政,汴京经历了五代十国最太平的岁月,加上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对汴京的居民秋毫无犯,汴京的城市建设和百姓财富不仅没有损失反而经历了大宋建国的飞展,如今已不是刚刚恢复的洛阳可比;第六是军粮不足。洛阳水利不如汴京,各州县的粮草运输洛阳不如汴京便利。第七是营垒破败;第八交通不便。

    然而皇上在看了奏章仍然坚持说道:“迁都洛阳,乃权宜之计。长久之计当定都长安,我将都城西迁,为据山河之险,裁汰冗兵,依周、汉故事。统治天下。”

    众大臣见皇上决心已下,劝谏已无动摇之可能,便纷纷望向晋王。赵光义见事已至此,自己若是再不出声阻拦,恐已成定局,便上前言道:“皇兄,臣弟亦是不赞成迁都。请皇兄听臣弟一言。臣弟之所以属意汴京,乃是因为汴京有优于洛阳之处。

    第一乃是汴京交通漕运优势。自隋朝开通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由淮而入江,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而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自相对稳定富饶的南方地区,朝廷对南方的依赖越重要。故而开封能在北方诸多重镇中凸显而出在战乱中迅崛起。开封水利交通纵横,从水路有通往南方各州县的汴河,通往齐鲁的五丈河,通往陈蔡颖许地蔡河。6路更是四通八达。战果时便有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荆湖之运漕的美誉,便利的交通能将物资快捷地运往开封。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一直是各方势力争斗的战场。受到较大的破坏,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更是凋弊不堪,以至就是唐皇也不得不率大臣就食于洛阳。天下财富粮草运至开封易,转运洛阳难,更不要说关河遥遥的长安了。

    第二乃是政治地理优势。皇兄之所以迁都乃是因为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而汴京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四战之地,形势涣散,不利于守。但若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如今我大宋国富兵强,汴京地位置却是最有利于控制中原。汴京西索温洛,东镇齐鲁,背依燕赵,面控江淮。战国梁惠王据此而霸中原。而且经过后周的改革和夺取江淮,开封的地位更加巩固。如今我大宋正处于攻势而非守势,要进行一系列的统一战争,若是对南方仍处于割据状态的各方势力出兵,无论南下还是北上。开封的位置都比洛阳优越。而且从后勤保障上又可可节省民力财力,因此臣弟认为以开封为都利兵利战。

    第三乃是汴京的城池优势。后唐之前。历代朝政建都都是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战火的频频爆已经使得长安和洛阳城墙残破。而汴京自后汉始,历代悉心经营,特别是后周世宗时期,一方面,取土虎牢修筑开封外城,使开封成为天下间第一座三重城墙的城市,城高池深,有效地弥补了不利于守地缺憾。另外一方面,令王朴经营规化城内

    -->>(第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