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三一章 迁都之争(下)

压力顿觉轻了不少。

    赵光义见赵德昭容管焕,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心底里也是一阵敬佩,然而事关自己的荣辱,却是不敢有丝毫的放弃,不甘心地说道:“昭言汴京没有险要,莫非似忘了汴京的黄河天险?”

    赵德昭早知道赵光义会提到黄河天险,却是不慌不忙答道:“黄河却是汴京的屏障,然而此河每到冬季定会结冰,若是关外的大辽等黄河结冰之日纵马顺势而下,则汴京便要承受大辽的兵锋,如此汴京危矣!”

    “昭莫忘记汴京有我大宋数十万禁军,汴京有此雄兵护卫,难道需担心辽国兵马吗?”赵光义仍然坚持着。

    赵德昭笑道:“禁军是我大宋安危之保障,昭岂敢忘记?然而我朝禁军广取天下精锐,待得南方诸国平定,禁军数量必定大增,如此我大宋之赋税却是都要用于养兵矣。为了汴京使得天下兵卒集于此,天下赋税用于此,常此以往,我朝必将疲敝困顿,实在是不利于我大宋地长治久安。”

    说到此,赵德昭稍停,看了众大臣一眼,缓缓说道:“诸位大人饱读诗自古当国家在政治和经济生危机,若是国都所在之地又不能缓解这其中矛盾的时候,择地迁都,更图振兴则不失为解救危机之良方。盘庚迁殷,商王朝中兴;西周由周原而移鼎镐京,终于逐步强盛而灭殷商;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削弱反对改革之贵族势力而使皇朝贵胄接受汉民族文化之后,魏经济文化得以很大展,这些都是历史生,史书记载的关于迁都治国的典型事例,由此说明国都绝非既定而不可迁徙的。”

    这番话有理有据。原本沉默不语的众位大臣突然窃窃私语。赵光义见赵德昭已经开始说动殿中的文武大臣,心里着急,脑海中突然想到什么,急忙高声说道:“我大宋如今日益强盛,并不需要迁都汴京,更何况据守天下在德不在险啊!”

    赵光义故意把“在德不在险”说地大声,满朝文武闻言俱都安静了下来。就是赵匡胤都沉默不语。

    “在德不在险”一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的重要观点。据《史记》载:有一次,魏武侯携吴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边欣赏着两岸险峻山峰,一边说:“多么坚固美好的山河呀!这不正是魏国得以巩固地根本吗!”吴起立即回答说:“国家政权巩固与否,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德政而不在于天险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国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阳湖),但因为他不修德义,而被夏禹所灭;夏桀的都城左河济(河指黄河,济指济水)。右泰华,伊阙(春秋时周的关塞,地势险要,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其南,羊肠(即羊肠坂,在山西境内)在其北,可谓固若金汤,但由于他实行暴政,被商汤所取代;殷纣王所居地国都左孟门(即孟门山。在太行山东),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东境内)在其北,大河(即黄河)经其南,但因为他为政残暴,而被周武王所杀。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们都会成为您的敌人。”魏武侯听了吴起的一番话,十分感叹。

    自古取天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仁义。只有胜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贼。然而治理天下却是一致地,那就是以孝为先,以德治国。赵光义搬出此语,殿中人人赞同。

    赵德昭却是没有这般的顾忌,向赵光义问道:“请教皇叔,以皇叔看来汉武帝何许人也?”

    这个问题与今日的廷议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赵光义也不知道赵德昭的用意。沉吟道:“汉武帝励精图治,重用贤臣良将,匈奴由此束手,乃是史上难得的贤君。”

    赵德昭微笑道:“昭也极为认同汉武帝是明君!”说完高声说道:“各位可还记得汉武帝是如何培养他地太子地?有一人对太子满口仁义道德,汉武帝高声问道匈奴可讲仁义道德?然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