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三三章 各有所选

心里揣测着到底生了什么事情,又是哪一位这么不幸让王爷亲自动手了。

    既然朝中已经没有人反对迁都,赵匡胤恨不得自己马上就可以进行迁都。但是,迁都毕竟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却不是说做就可以做的。皇宫和宗庙的建设、洛阳城市街道的规划、各有司衙门的治所、众大臣的府邸、兵马的安置,这些事情都需要详细筹划,为了争取能尽快进行迁都,赵匡胤在交代了焦继勋几句后,就带着满朝文武返回汴京。

    大臣们终于可以回家与家人相聚,各个欢喜,唯有石保吉满面的愁容,他刚刚在洛阳过了两月逍遥的日子,此次就要跟着赵德昭返回汴京,这又怎能不让他恼恨?

    石保吉不会知道返回的队伍里除了他之外,还有赵德昭也是极为烦恼的。他听了赵普的话对付赵光义,表面上赞同了赵匡胤迁都洛阳的计划,但是在他的心里面,大宋日后的都城最好是建在北京的。

    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迁移,江面的粮食和赋税已经占据了朝廷财政的大部,汴京开封除了没有险要可以倚靠外,其实其他地方都已经越了洛阳,而粮食物资运输汴京容易,运输洛阳就比较困难。而北京在后世之所以越来越重要,就是因为随着经济的东移和南移,不论是南方的经济,还是东北大地的资源和粮仓,都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兼顾这两个地方,北京实在是最合适的地方,还有就是对朝政的威胁已经从西北的匈奴渐渐转为内蒙古和东北的少数民族,北京成为“天子守边”的要之选。而古时很重要的雍州、凉州和并州等地经历了千百多年的战火,经济和环境都已经不能和东方和南方媲美,虽然它们占有很大的政治意义,但是国家大势已经渐渐开始向东转移。所以,北京方才成为选之地。

    看着队伍渐渐离开洛阳,赵德昭忍不住唉声叹气起来。若是这次真的迁都洛阳,那么日后自己又该如何开口再把都城迁移到北京呢?

    汴京城留守京师的三位宰辅却也是各有心思。薛居正本就是汴京人,世代居住在汴京,不论是从他对汴京的乡土之情,还是他自己的见识,他始终还是认为朝廷应该以汴京为都城,但是当他收到自己最为佩服的赵普的书信之后就改变了主意。在升任宰相之前,他担任参知政事多年,亲眼目睹了赵普和赵匡胤治理和谋取天下的过程,虽然处理政务的能力并不必赵普差,但是说到胸有沟壑,他还是万万不及赵普的。赵普是从武功郡王和晋王的角度上分析这次迁都之利益的,作为和窦仪一样正统的儒家学子,他还是倾向于武功郡王的。

    窦仪早已经洞察了这次迁都的所有目的,但是他自上次皇上欲用他为宰相而后又食言之后就已经不怎么在意自己的功名利禄,只要是有利于赵德昭的事情他都是赞同的。

    卢多逊并没有看到迁都的背后是两大势力的角逐,他是很舍不得汴京的豪宅美田的,但是赵普信中分析的那些事情让他很痛快的同意了迁都。借着上次赵德昭处理他在汴河上楼阁的事情,他已经和赵德昭有了关系,自赵德昭推荐他成为如今有了实权的参知政事后,他正是对赵德昭感恩戴德,心里面早已经当自己是赵德昭的人了。如今得知皇上迁都乃是为册立赵德昭当太子做准备,心里面更是万分高兴,自己已经与未来的皇上有了结交,还愁日后没有荣华富贵吗?想到自己的儿子不学无术,但是却能把自己拖入赵德昭的阵营中,让自己押中了头筹,卢多逊不由地想着自己这几日对儿子严加看管是否太过严厉了,是不是应该放那小子出去轻松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