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九十七章 闲谈(一)

   张寿是曾华的结义兄弟两人关系一向友亲。张寿也不客气跟在曾华身后走进府中。

    “百山这次又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两人坐下待侍者仆从端上茶点后曾华便开口问道。

    “军主这次为的还是地方豪强世家的事情。他们不解决好这冀州的均田制就无法完全施行而均田制不行冀州地方就无法安定。”张寿直奔主题。

    曾华点点头明白张寿所说的。在这几个月里曾华已经搞清楚了冀州地方的形势。和关陇不同冀州和青、兖、司、豫州一样是豪强世家最集中地地方高门名士就跟池塘地蛤蟆一样多。

    前后赵的统治中心都在关东中原从刘聪到石勒再到石虎动不动就将关陇的世家豪强连同羌、渠帅东迁关东大搞面子工程。所以曾华入主关陇后大行均田制大兴军政改革根本没有什么阻力稍微耍一下手段就顺利执行。

    但是关东诸州就不一样了这一点曾华从并州治理上就明显感觉到。高门世家地方豪强勾连盘结势力是无法估量。为了在并州顺利施政曾华先援例迁了一大批

    强再派“金牌直臣”王猛出马就任并州刺史几年完结。

    但是并州跟冀州等地相比又差了一截。

    “我们都知道。自永嘉之乱晋室迁祚中原动荡大量地方豪族聚集乡曲结坞屯堡以为自存之计。一时中原江北坞壁林立乡县反而不存了。”曾华缓缓说道。

    “坞壁必须有险可据。有障可阻;而粮食水源对坞壁地存亡有着至关重要地作用。许多坞壁就是由于运水之路被断而被攻陷的。坞壁赖以生存的田园多在险隘之外。谷物的收获又受到季节的限制遇到年谷未熟或胡骑侵扰便只能食木实饵石蕊坐吃山空;更多的坞主不得不常年以抄掠为务各以诈力相互攻击。”张寿手里拿着一叠文卷附和道。

    “是啊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像叔褒(衮)老先生、文成(鉴)这样的坞主太少了多地是苏峻、李矩、郭默、刘遐这类地流民帅。时而户至千家众达数万又时而部众离散颠沛流离。很少有能长期维系地地方豪强。”曾华接言道。

    “正是这样存留下来的各坞垒才会异常团结他们或以宗族为聚或以乡里为连。有的干脆是各地流民汇集而成。在历年的生死磨炼中早就炼为一体了。不过这一类豪强比较好收拾。他们都是为了乞活才结垒成坞如果能分得良田安宁生产。我想大部分坞垒里的百姓还是会拥护的。如果有少部分为了维持自己权力利益的豪强众帅不愿顺应民意那么灭了他们也是举手之劳。关键是要避免他们蛊惑百姓。”曾华缓缓说出自己这段时间一直思考而得出地想法。

    “军主所说跟我冀州相商的差不多。只是这顺则抚逆则灭的决略还得你来定。”张寿笑着说道。

    曾华点点头:“中原饱受战乱百姓已经久思安定这是天下大势谁也阻挡不了。豪强民帅要是顺应大势我们可以重金显勋以待如果不从大势就武力讨伐。”

    “但是最关键的是如何防止宗族乡里继续生成。这些民帅皆有民望时间一久肯定会在地方结成新的豪强。而豪强一起则会勾结官吏败坏体制仗势横行强取豪夺良田。过得数十上百年这均田制恐怕就有名无实了而我北府根基也随之土崩瓦解。”曾华的这些感叹是异世对盛唐衰败的总结。要不是均田制度崩溃中原府兵制度名存实亡而盛唐仅存的精锐关陇府兵又在南诏等战事中损失殆尽安胖子能反得那么爽吗?

    听曾华这么一说张寿不由眉头一皱暗自思量起来越想越忧心“这该如何是好?”

    曾华一摆手道:“我们不但要为今日计还要为百年计。先我们在地方上要有所布置以为根基。先我们要定乡里保甲统计户籍以安百姓。然后广行圣教以教会约束乡里宗族世俗力量。接着以此为基础完善府兵制。待得十数年这里便会和关陇一样府兵或厢军退役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