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节 德国海军的雄心



    当时,德国海军仍然是一支“破坏型”的海军,而不是“控制型”的海军。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破坏型”的海军只能去破坏敌人的海上交通线,破坏敌人的制海权,而永远不能如同“控制型”的海军一样,去获得制海权,控制大海,并且将大海为己所用。而数百年的海战证明,“破坏”并不能带来制海权,也不可能给国家带来多少利益,在大规模战争中,控制大海永远比破坏海上交通更有效。

    可以说,德国海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走上了“歧途”德国海军的重点一直是潜艇,而这个“重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唐帝国,美国,日本,英国都很重视潜艇,可都不将潜艇当作主要的力量使用,只是海军的一部分而已。相反,德国海军中,潜艇几乎就是一切,几乎代表了整个德国海军。到23年底时,德国海军已经拥有了三百多艘潜艇,而且长期保持有数十艘潜艇在北大西洋上作战。相反,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则基本上都留在了波罗的海,连冲出卡特加特海峡(丹麦东北,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机会都没有。

    沦落到这一步,也算的德国海军的悲哀吧。可这并不表示德国人没有走向海洋的雄心与决心。相对而言,德国海军的造舰计划比很多国家都要庞大,甚至可以同唐帝国海军相提并论了。

    在上次大战之后,德国海军制定了一个二十五年造舰计划,准备利用二十五年的时间来追上英国,打造北大西洋上,乃至整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可事实上,这个计划是很不现实的。

    在整个计划中,战列舰是最为重要的,德国海军在终结了“日德兰海战”的经验与教训之后,认为战列舰的度与防御,火力同等重要。因此就需要更好的,度更快,火力更猛,防御更强大的战舰来充实他们的公海舰队。可问题是,当时德国根本没有能力打造一支庞大的舰队,光是那些建造战舰需要的费用,德国政府就拿不出来。另外,在技术方面,德国也缺乏基础,这只是一支纸面上的舰队。

    在雷德尔上任之后,德国海军的建设度加快了,可紧跟着到来的经济危机机会摧毁了整个德国(德国是欧洲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别说海军,连6军的建设都困难,德国政府哪有钱去支持海军建设?迫不得已之下,雷德尔不得不在别地方面想办法,比如直接从唐帝国购买现成的技术(问题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把最核心的技术转让给别的国家)派遣军官到唐帝国进行学习与深造(这个是受到欢迎的。唐帝国海军也需要争外快,而且培养盟国的军人,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在几乎没有希望完成二十五年造舰计划的时候。雷德尔还在尽他所能的推动着德国海军的展。

    在建造“卑斯麦”级战列舰之前,德国海军先建造了几艘袖珍战列舰。袖珍战列舰实际上就是减少了火炮数量,增加了防御地小型战列舰而已。当然,这也是迫不得已地做法,在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建造战列舰,而且很多老旧的战列舰都面临着要退役的时候,德国海军也只能这么干了。

    随后,“卑斯麦”级战列舰被摆上了船台,实际上,这仍然是一种过渡型号的战列舰。但却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卑斯麦”级战列舰已经过了条约的限制(德国海军隐瞒了大部分的性能数据)而其对手,英国海军中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可以与之抗衡。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英国会立即启动“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的原因。英国一直将德国当作头号对手,而海军由是英国生存的基础,英国自然不会让德国海军的战舰性能占了上风。

    因为只是过渡型号,所以“卑斯麦”只建造了两艘(“卑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按照雷德尔的设想,德国海军真正地战列舰是“h”级战列舰(还没有正式命名,“h”是计划的代号)“h”级战列舰的设计排水量过了五万吨。是自日本“大和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