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六章 长安的新休闲时代

赔偿金的时候他只是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想到----好像昨天说的终南山上那套别墅不用管家里要钱了而且按照后世的说法自己似乎还可以精装一下下。

    卢鸿几乎生下来后除了第一次做文房等物以后就没想到过钱的问题。除了家

    力外他自己不知不觉间也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当然在他自己的口袋里。以前是老爹老妈管着好象结婚后郑柔就开始行使女主人的职务这一部分当然也就是她来费心了。

    不管怎么说虽然这些钱卢鸿也不在乎但有人为自己买单也是件高兴的事。

    大唐历史上第一次盗版案就这样落下帷幕但却彻底点燃了长安民众对《牡丹亭》的热情。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中《牡丹亭》的第一次公演终于开始了。

    大唐贞观十七年六月《牡丹亭》的公演是大唐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它影响之深流被之广只怕少有可与之比肩者直到数百年后依然余韵未尽。

    每天一场有时甚至两场足足演了一个多月直到整个剧场疲惫不堪再也无法坚持时才不得不在民众的抗议声中休息了十天。之后每月演出二十天一直到天气渐寒时迁入了专门为此兴建的戏楼之中。在后续的戏曲节目出台之前这出《牡丹亭》连续演出了足有百场有余且几乎是场场爆满。

    上至当朝天子、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奴佣乞丐长安万人空巷争相目睹这出传奇戏曲的上演为其迷人的风采所倾倒。其中的精彩唱段与词句传扬之广几乎到了人人耳熟能详的地步。每次演出时戏台下都是人满为患最后官府衙门不得不专门抽调人手维持治安----事实上这些人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没办法再做任何事天天都在戏台下忙乱。就算是戏曲停演的时候依然有大批的人群聚集在这里不愿离去似乎只要看到这空荡荡地戏台也能感受到戏曲那迷人的魅力。

    到了演出的时候更是意外不断。经常有异常投入的观众欲图冲上戏台近距离接触到莺娘等心中的偶像或是在演出到**之时泪流满面情绪失控。甚至有相当的少女少*妇在《寻梦》一出时过于激动哭晕在戏台之下。其结果便是戏台一边专门设了数个小房间里边还专有医者应对此事。

    此外还有另一个新生事务被很快的催那就是茶馆。

    本来唐代此时并无茶馆唐人饮茶也与后世极为不同还是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的一件高雅之事。这次先举办这茶馆的便是那《京华杂谭》的后台胡商。他最先在戏台对面盘下了一幢双层楼阁准备停当又连着在《杂谭》上登了几天的广告热热闹闹的开了张。那些不惜一掷万金的豪富便可以告别与人挤挤碴碴的看戏年代而是悠然登楼一盏香茗在手和着飘然的茶香细品对面戏台上上演的悲欢离合在缠绵的曲调声中闭目轻和无比的悠然自得。

    这样的幸福体验自然很快征服了很多人代价便是足以令人咋舌的高昂开支。

    很快周边的房间店铺便纷纷改弦易张众多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经过了一段惨烈的竞争之后依然是那位神秘胡商牵头成立了一家茶道商会将各茶楼的价格达成了一致分别档次明码标价才使各家茶楼的生意步入了平稳展的阶段。

    除了茶馆之外其他一些零食及杂摊也在周边很快展起来到最后身为长安令的某黑胖子都大吃一惊因为这一个戏台带来的税收几乎是其他税收加起来的一倍以上。

    也就是说光这一个戏台就可以顶以前一个长安的税收了。

    他这才想起来好象偶然听卢鸿说过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前不知道搭什么台唱什么戏。现在才知道卢鸿公子果然是慧眼如炬见识过人高明啊高明。

    长安人的休闲生活很快就步入了一种新的方式。上午时早早便到了茶楼要上一壶茶到自己固定的位置与早就相熟的二三好友品茶聊天。到得《牡丹亭》开演便凭栏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